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对本币升值压力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了德国、日本、新加坡应对本币结构性升值压力的经验与教训,然后剖析了波兰、智利、泰国、韩国如何应对本币阶段性升值压力,最后指出上述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应对本币升值压力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剖析了日元升值过程中汇率的变化过程及特点、日本采取的应对措施,客观分析了日元汇率升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外汇管理政策调整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晏茹 《证券导刊》2010,(36):19-19
近期,随着美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不断施压以及国内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加速之迹,并连续创下汇改重启以来的新高,而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四大行业个股也在逆势中上涨。  相似文献   

4.
在本币升值条件下,流动性波动会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在剖析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货币升值与流动性过剩相关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流动性过剩对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影响,并结合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实际,得出采取合适的宏观政策解决本币值问题、加强对流动性的分流和疏导、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关注商品价格与资产价格波动等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由于本币长期、缓慢地升值,通常都会导致以外币计价的上市公司市值同步上升,甚至有可能推动一国包括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膨胀。资产价格的异动带来的宏观效应是错综复杂的,下面我们就美、日、韩及巴西四国的相应情况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货币升值的国际经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不再主导国际货币体系,一些国家的货币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引入而出现升值,这些国家和地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着经济发展,本币呈现缓慢升值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7.
出口企业如何运用国际结算方式规避本币升值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7月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分别升值2.56%、3.35%,截至2007年12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4094.升值近5%,预计人民币升值速度还将加快,2008年底将达到6.78的水平。与此相关的国际背景是,继美国之后,欧盟也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尽快升值之列。  相似文献   

8.
日元在20世纪最后30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升值,而只有后两次伴随着出口下降和GDP增速大幅降低。文章指出,“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的衰退,其主要原因不在日元升值,而在于不适当的货币政策。现阶段,我国经济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在发展阶段、增长模式、资产价格及外部环境等方面部存在相似性,因此,日元升值的历史以及当时货币政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超  李想 《时代金融》2013,(15):124
人民币在过去几年里有较大幅度的升值,通过分析人民币的现状,包括升值原因和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对比德国和日本曾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一些适合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建议,来实现人民币缓慢稳定升值和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浩军 《证券导刊》2011,(1):19-19
在2010年收尾的时候,人民币汇率实现了九连升,自2010年6月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积升值达3.13%.而且不断刷新汇率纪录,相关的升值概念股也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  相似文献   

11.
本币升值压力下的汇率政策选择比较:中国和马来西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汇率弹性指数对人民币和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弹性进行分析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和林吉特的汇率弹性有所增大,但是货币当局也在力图控制本币的升值趋势。采用G-R模型进行分析表明,中国和马来西亚本币升值压力是国内货币市场失衡的结果。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两国外汇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分析还表明,如果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用汇率调整的方式吸收,外汇市场所面临的升值压力会减小,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增强。  相似文献   

12.
外汇市场压力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EMP)、国内货币供给、利率、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为应对外汇占款增加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但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会引起EMP增大。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只能是短期性的。此外,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利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及资金流动的信号作用已经比较明显。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基本消除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货币政策困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动态走势是否具有驱动效应,对应着治理通货膨胀的不同政策选择。通过分析1998~2008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和驱动因素,表明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平抑这段时期国内通胀的有效策略。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暗示,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大幅波动会影响市场预期,造成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大。从长期看,如果人民币继续大幅快速升值,贸易萎缩和资本流出的通缩效应将占主导地位,从而会增加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需要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遵循内外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来调整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货币政策透明性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责任性、可靠性;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践中,货币政策透明性还面临着三大主要争论.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危机袭来,各国在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其央行也采取了激进的政策措施,实施了降息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等还采取了购买长期国债的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选择人的困局,指出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流动性和稳定金融体系,并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征收持有货币税等操作改变投资者预期、降低长期利率甚至突破零利率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制约货币政策手段生效的因素,得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外汇市场压力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以及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研究者对此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发现外汇市场压力对于一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通胀预期下,外汇市场压力与我国资产价格波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美元自2000年以来对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美元大幅贬值增加了全球金融的不确定性,易诱发金融风险。而且在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亦陷入困境。本文首先分析美元贬值的原因,然后探讨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选择的难点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刘华  李亚培 《南方金融》2012,(1):47-49,83
为削减债务赤字,美国政府计划把指数化支出政策中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由普通的CPI转向链式CPI。针对此问题,本文在介绍链式CPI的概念及其引入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了链式CPI与传统CPI的主要区别,并重点研究了链式CPI在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是完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阶段简要回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过程,然后分析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集中表现为国债市场存在的缺陷以及财政投融资体系小完善这两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两种政策协调配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