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对中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开启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即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形式,面向企业一线培养大批量现场工程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场工程师培养现状、主要问题及关键要素的分析,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架构、教学组织与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和方法讨论,希望为职业教育其他岗位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对物流专业的开设已逐渐由管理类学科向工程类学科转变,培养的物流人才也由管理类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因此,物流工程专业逐渐以“现场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文中首先对“物流现场工程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物流现场工程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并给出了培养物流“现场工程师”的初步方案,最后分析了“物流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刘勤  潘莹  陈刚 《中外企业家》2009,(4X):162-163
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与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的目标定位相区别,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构建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针对体系的构成要素提出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琳琳 《企业导报》2015,(2):137-138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丽丽  张旭昀  王勇  毕凤琴 《价值工程》2012,31(13):236-237
本文在对国内外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国内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结合材料专业特点,以"卓越计划"为指导,确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考虑材料专业的多样性和对材料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改革和创新材料工程人才教育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材料工程师,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探索一条培养卓越材料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8):173-175
项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分别创建了"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环节所遇到的难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个有效实施途径。通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的本质,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对于我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国家、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在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校企产学研共同体,开展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同时,以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建立综合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23):150-152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重点以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本文探讨如何在建筑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中,通过校内、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来保障和提升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质和量;也探讨了如何以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类卓越工程师人才为目标,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李仙娥  陈蕊 《价值工程》2011,30(30):171-172
引入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以提升陕西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指出产学合作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卓越工程师所要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需要通过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来作为运行保障。  相似文献   

10.
尹辉  周军 《价值工程》2015,(13):234-235
本论文基于宁波区域产业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宁波高校应对区域产业升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了宁波工程学院作为首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浙江省应用技术本科首批试点院校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单位,在应用开发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介绍了学校"3基"本科教育结合"3I"特质培养共同致力于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人才四种能力的模式培养。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34):181-182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在阐述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切入到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途径与探索中如何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35):4-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专一到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之一。金工实训课程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建设贴近企业实际的工程环境同时,营造企业现场管理环境,利用学生在工程管理环境中的无意识认知作用了解现场管理的5S、目视和标准化知识,经过执行管理程序体验现场管理基础实践。实践表明,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建立了企业现场管理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一些最常用的管理方法,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延展了金工实训的管理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必须关注"技能"。"班组长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高校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压力,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错位对接,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现国家大力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本文探讨了民办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清、与企业缺乏沟通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类型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海玲 《价值工程》2014,(19):247-248
工民建专业的设置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人才的定位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落实具体的实施措施,构建适应工民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道德"为准则,组织和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吴道君 《民营科技》2013,(9):247-247
当今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和加速全球化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的俞仲文教授率先提出了高职教育已从过去的2.0版转型升级到3.0版,即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已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升级到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文重点探讨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应对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培养的提升。我们从企业调研掌握软件行业和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开始,进而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重点提出"双需求"人才培养和"四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 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一批具有一流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水平的科学家、 研究员和开发工程师,而且更需要培养出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工艺管理技术的实用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创新与实践,在"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和"高水平体育职业服务人才"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它将为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提供重要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34):233-234
通过调研分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没有形成清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国际职业素养、国际职业知识、国际职业能力都很欠缺,与国际化人才的要求相距较远,应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出既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本土化人才,又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观念,以工程实践为核心,以系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块为基准,构建拥有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基于工程的研究式学习方法,以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