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土地。土地资源由于具有价值增值性和供给稀缺性等特点,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成为腐败分子非法牟取暴利的重点领域。如何加强土地管理领域的反腐败工作,为实现城镇化保驾护航,这是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土地管理环节的腐败问题1.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土规",是政府依据国  相似文献   

2.
沿海城市房地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小城镇发展不宜通过房地产拉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六大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央领导也多次提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强调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设计新型土地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将在未来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城镇化进程其实包括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土地作为载体,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保障城镇化合理用地需求为重点,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三大问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地地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对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极为重要。从各国经验来看,土地管理制度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制度安排。从我国实践来看,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三大问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三大问题都与土地管理直接关联。人地失调是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到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已被提到了中国决策层各个层面的议事日程,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大的系统工程,如何系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当前决策层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明确了"人"、"地"、"钱"是新型城镇化的三大核心要素,提出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并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法律障碍及实现途径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同格局的"土地红利"开发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土地红利"释放形式,还影响着城镇化行动主体的动力能动性,进而制约着城镇化绩效的特点。通过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红利"开发模式影响下的城镇化绩效对比研究,指出不断加深土地市场化程度和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红利"分配的博弈体系才是适应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土地红利"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城镇化需要大量土地,但是,我国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增量土地供应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为此,需要改变过去抑制经济过热时出台的土地政策,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模式,提高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供应总量,落实农村土地的"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提高土地的市场化供给能  相似文献   

8.
改变过去简单的土地外延扩张式城镇化发展方式,牢牢抓住土地市场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把好土地调控闸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新一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单独一项任务列出。毫无疑问,城镇化将成为今后10年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的城镇化路径以土地扩张为标志.随着中国在2013年将人确立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一年将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转折点。专家指出.以往中同城镇化的突出表现是.土地的城镇化优先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长比城市人口的增长要高好几倍.而城市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却未"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口流出地和人口流入地,由于其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人的城镇化诉求"也应有显著差异。基于"人的城镇化"视角,从人口、经济、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及城乡协调五个方面对苏浙皖不同人口流入水平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化特征做出了探讨,并提出了差别化的应对策略。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是"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对于人口高流入地,这一目标更为迫切;并回答了应如何正确应对"人的城镇化"的空间差异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03年开始,我国各地开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这一举措将有利于盘活农村原有的建设用地,从而大大减轻对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的压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却很难实现“同地、同价、同权”。因此,从多个方面分析这种现象产生原因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部分城市建设"新城区"过程中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和谐土地利益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同民 《企业活力》2010,(10):62-67
当前,由于农村土地的和谐土地利益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民的合法地权和各级政府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本文拟从完善土地征收和征用法规、规范政府农地征收和征用权、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完善农地补偿制度、健全农地征收和征用程序、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构建和谐土地利益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在农地非农化进程中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地权及其相关利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厉伟 《城市问题》2003,(4):40-44
指出土地利用作为人类社会基础性的生产活动时刻受到城市化的影响 ,许多当前所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或多或少都是因城市化而带来的 ;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理 ;揭示了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真 《价值工程》2014,(20):286-288
本文拟通过对广东省东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非农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其具体途径和特点,讨论其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完善性建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东莞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相关政策的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企业经济》2013,(1):151-154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6-2007年间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7年间,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地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约15%;与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不同,广东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结构失调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又相对较弱、管理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以城市发展规划为总领,合理控制各类土地的使用,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白云天 《价值工程》2011,30(18):287-28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内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确保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相似文献   

20.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屋产权流转制度,开展了农房确权、抵押及租赁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