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地区物资转输根据输送过程中存贮地点不同在北宋时期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纳税户到州县层级;由州县到运河区层级;由运河区到中央层级。南宋时期,则存在两个层级,纳税户到州县层级;由州县到中央层级。北宋时本区呈现一种层叠式的物资转输体系;南宋时呈现一种双重式的物资转输体系。大体而言,战争、漕运格局的变化、本区区位的转变是体系转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做好新时期四川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工作,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笔者在通过认真学研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年工作、研制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四川粮食和物资实际,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四川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四川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确保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对四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2019年,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构建高效统一的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开展软科学研究,提出了加强规划引领.  相似文献   

4.
搞活物资企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思考李英翔,顾明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国有物资供应主渠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购销形势全面回落,物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资料显示:1994年上半年,全国物资行业销售额下降了43%,市场占有...  相似文献   

5.
阜宁县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实施四大调整、加快四项建设、落实四项措施”,驱动富民这“三架马车”,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质的跨越。突出四大调整 1.农业区域布局调整 在全县形成“四区一带”,即马家荡和沿射阳河低洼圩区及地面真高1.5米以下地区,形成河荡高效水生立体种养区;西南片乡镇形成加工创汇蔬菜生产区;城郊乡镇形成城郊设施农业、苗木花卉种植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高亢地形成沿渠林草饲种植特色区;国道两  相似文献   

6.
《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陆续展开。笔者认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立足行业实际,按照"谋大、谋远、谋新、谋实"的要求,坚持"全域统筹、分层设计、分类推进、和谐发展",突出地域、区域、部门、行业、企业及层级、时代等特征,做到高端编制规划,激活"四谋"文章,规划变计划引领行动,目标变动力成就伟业,全面加快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改革发展,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7.
当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作者在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对策思路,为有力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要求在四川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落地落实、见到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家储备事关国家安全。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如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中心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领域军民融合的经验,从功能、资源、组织、制度等四个维度,研究提出全系统军民融合框架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构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机制框架,重点阐述供给端的财政制度改革脉络,并采用549万个服务设施点位大数据信息,测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三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和边际受益归宿。结果显示:第一,新时代以来,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翻倍增长;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但整体上区域差距呈缩小态势,非均衡现象在逐步改善;第三,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事实上践行了财政保障机制设计理念,“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落后和地理区位处于劣势的地区受益更大,基础教育供给表现出更加偏向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本研究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搭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推进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物资回收行业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业务.随着国家推进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之1994年的税制改革,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仅从石家庄市物资回收总公司看,计划经济时期经营着几十大类、数百个品种,年购销额1亿多元.到2000年底,只剩下废钢铁、废棉、废纸3个品种,年购销额不足3000万元,且这3个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也由原来的100%下降到10%、3%、5%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及6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从产业和地区两个方面系统地刻画了1980~2010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增强、随后显著增强、后趋于减弱"阶段性特征。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区域是中部地区,主要省份种植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度地理集聚特征。一些农作物生产还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区、市)的特征,地区垄断性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农产品运输成本和农业对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当下特色农业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区域,其典型生产方式与运行模式大致于明清时期臻至成熟。本研究尝试从特色农业发展切入,基于"环境—农业"视角,以厘清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中特色农业的演进脉络与逻辑机理。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三区一带"的特色农业区划与多种特色农业类型,包括江淮地区的湖荡垛田型农业、江南地区的塘浦圩田型农业、河口海岸带的沙洲滩涂型农业、皖浙南地区的山林复合型农业等,这些特色农业类型构成了当代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与独特性来源。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要强化对"三区一带"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关注,深入挖掘特色农业精髓,致力打造特色农业样板区与农业文化遗产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并为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长三角方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次和经济创收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森林旅游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我国西部地区坐拥丰富且多样的林业资源,具备发展森林旅游的先天优势。以该地区的12个省级行政区为对象,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测度上述区域各行政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结构,依照相对增长率L、竞争力效果指数V、结构效果指数W三个指标,归纳出四种发展态势:领先、强化、形成、落后。发现贵州、云南、广西属于领先态势,陕西、青海、内蒙古属于形成态势,四川、西藏、宁夏属于强化态势,重庆、甘肃、新疆属于落后态势。指出各种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结合各地林业资源特点,为处于不同发展态势的地区提出改善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四川省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均土地资源少,建设用地直接后备资源缺乏;二是城镇化总体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工业发展存在突出的地区差异;四是全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结构存在重大不足。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的问题,四川必须既保证城镇化和工业化高效发展,又要实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还要考虑区域的发展协调,研究建设用地和各区域其他资源要素,如人力、社会资本等结合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建设用地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粮食产出能力、粮食增产潜力以及气候因素三个维度和1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中低产田改造地区优先排序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八大区域中低产田改造的优先排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区、东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是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优先考虑区域;西南区、华南区和西北干旱区可以考虑在区域内的重点地区进行局部改造;黄土高原区和青藏区中低产田改造有必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明清至土改时期,苏州、松江、太仓地区稻田区耕牛一直广泛存在;棉区以吴淞口为界,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沿江一带耕牛甚少被使用,沿海一带则被广泛使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和之后,耕牛数量的上述地理分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造成这种时空分布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边缘地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与"中心区"形成了鲜明的中心--边缘区域格局."中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边缘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大旅游产业,符合川西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客观现实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起以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生态农业、绿色特产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关系,能够充分利用川西边缘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作物与粟作物的混作原始农业区。该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史前时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作区的出现既是人口增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要求的需要,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进步的表现,还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原始农业的繁荣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南北交流的趋势,不断吸纳得以更新,由此促进这一区域向更高程度的文明社会迈进,又影响和推动着周围地区农业及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郭声波 《中国农史》2001,20(2):82-90
本文从历史农业地理角度对四川大牲畜养殖史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四川水牛的普及与宋代盆地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关;在成都平原,由于闲隙地减少,黄牛牧养受到一定影响;牦牛和犏牛的分布,则严格地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蜀马是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区常用役畜,其养殖曾受战争影响;藏马、河曲马品种优良,对高原环境适应性强,有较大发展潜力;川驴、川骡用途较窄,被历史淘汰是其必然。今天发展四川的大牲畜畜牧业,对其历史地理差异应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宋代浙江蚕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是在杭州以及钱塘江以南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在北宋时蚕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生产的数量上超过明清时最为发达的嘉兴、湖州两地区。南宋以后,地处钱塘江以北的嘉兴、湖州两地区的蚕业生产迅速崛起,虽然在南宋时期这两个地区的生产数量还没有超过钱塘江以南的地区,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是钱塘江以南的地区无法相比的,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至明代杭嘉湖地区作为我国蚕业生产中心的地位才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