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口音像制品如果欠缺相应的行政审批手续.其著作权利在我国境内是否应当得到保护.如何保护.这是本文试图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两个判决的分析.指出未竞审批的音像制品所存在的权利瑕疵并无影响其著作权的成立.但却对其著作权项下发行权以及由其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构成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此类权利的救济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开放潮》2007,(Z1)
版权版权是用于表述创作者因其文学和艺术作品而享有的权利的一个法律用语。在我国,版权也叫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依法对自己创作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享有的某些专有权利。广义的版权,还包括作品传播者的权利,如图书出版者对其图书的装帧与版式设计权,艺术表演者对表演的控制使用权,音像制作者对其音像制品的控制使用权和广播电视组织对其广播电视节目的控制使用权。  相似文献   

3.
加强著作权保护并不意味着只重视著作权人的保护而忽视其他方面,在加强重视知识产权的时代,优秀的作品不应该因为强调其权利保护而与众多使用者隔绝。一味地强调版权保护是非正常的现象,势必造成权利人与使用者双方的损失,权利人的作品无法汲取公众评价的养分;使用者不能有效的接触作品,信息获取受到阻碍。著作权有了法律的保障,又通过集体管理这一有效的权利行使模式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作品使用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加有序、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4.
"超著作权"系版权法为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而创设的一项与传统的著作权截然不同的权利。超著作权自问世以来,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而且事实上也产生了诸多的消极影响。在各国的立法例中,虽然有关超著作权的制度安排不尽相同,但对于超著作权的消极作用的法律规制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在给予超著作权保护的前提下,更应该尽快完善对于该项权利行使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就网络环境下精神权利面临的困难、学者的观点、立法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合理使用制度,探求网络著作人身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在"方正"诉"宝洁"案后成为著作权领域乃至整个知识产权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成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关注点之一。文章将通过相关范畴的学理分析,以明晰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著作权保护的对象、其是否具有"独创性"及创作手段是否影响其可著作权。除此之外,文章还将从司法实践中分析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包括其著作权类别归类和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保护困难。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涉及面最大的权利之一。知识产权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问题是近年来知识产权中的一个新的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本文以我国现阶段网络传播的著作权现状切入,着重讨论现状表现的、正在解决的、尚待认识的等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引起对网络传播著作权问题更高程度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也称版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所指内容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其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著作邻接权也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著作权也称版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所指内容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称其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即作品传播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著作邻接权也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个部分。著作权有以下特征:1、著作权是产权。产权即财产权利。同其他知识产权一样,著作权虽然包括人身权力和财产权两个部分,但不管是从著作权制度的历史考察,还是以著作  相似文献   

10.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培 《特区经济》2005,(8):209-210
一、电子商务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创建的并受法律保护的思想、计划、观念和其他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电子商务范畴里,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著作权与相关权利、商标权和域名、专利权、商业机密(隐私问题)。1.著作权与相关权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相似文献   

11.
庄静 《特区经济》2007,(7):215-217
衍生作品是一种基于前作的基础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但其独立性比演绎作品等更为明显。基于立法的预见性和经济学的分析,在现有法律制度无法规范衍生作品时,应该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护其著作权。在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在立法上对此类作品的法律进行界定,同时应将其纳入著作权制度中进行统一管理,相对于授权程序,应规定著作权人一项告知义务,以最终达到解决衍生作品权利不稳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完善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虹 《特区经济》2010,(2):254-256
著作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用刑事方法打击盗版、保护著作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我国对著作权实施刑法保护的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存有缺陷。本文着眼于探寻我国现行刑法制度不能有效保护著作权立法方面的原因,就如何加强和完善著作权的刑法保护制度提出对策,以期增强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的力度、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侵犯著作权犯罪,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论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上作品引起的著作权纠纷日益增多,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具有不同于传统著作权保护的特殊性,传统著作权法对其的保护是不完全的。因而,文章提出了通过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并重新界定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的界限,以实现对网络时代著作权人的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字创作与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使"创作者"身份不再限定于人类,拥有作品的人工智能是否能以著作权人的身份受到保护成为了理论研究的重点。美国联邦地方法院对"猴子自拍照案"中"非人类作者"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认定与世界各国的相关研究都为解决人工智能著作权归属提供了不同的解决视角。在短时间无修改法律条文需要的情况下,权利归属可借鉴早已存在且运作成熟的委托作品制度安排,这样可以避免更复杂的模式又使得人工智能著作权得到实质保护。  相似文献   

15.
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具有复杂性、易消失性、被动性。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的收集既涉及到法律问题也涉及到诉讼技巧问题。这些证据根据证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类。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顺利收集侵权证据,著作权人一方面要提高权利保护意识,留存相关证据材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或侵权行为人进行沟通;同时要通过证据公证保全、其他第三方机构保全等方式来收集证据。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控制,尤其是加强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监督。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的保护,有以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为主要内容的16项具体权利,可谓保护充分,却因公民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以及相关部门未能尽责履行保护职责,导致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各类盗版行为仍然猖獗。这是与我国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薄弱以及制度不足紧密相关的。而金融学上的信托制度则为著作权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可以依托信托制度推动著作权集体保护制度,同时依托信托制度以融资手段提前实现作品价值。这对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实现版权信托可以认为是信托行业的一个创新,也是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7.
魏梦迪 《魅力中国》2014,(10):316-316
著作权是规定作者依照法律对自己的作品拥有的专用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方面。制定著作权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作者的合法权利,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而著作权法中有关合理使用的规定,则是对作者著作权的限制,目的是保护公众受教育、取得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同时便于信息传播等。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法律有关合理使用的规定,尚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信息权人的权利无限扩张,他们利用私立授权交易规则和相关的技术措施使图书馆和公众使用信息的权利受到限制,甚至还会使公众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失。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本文主要分析了图书馆信息消费者权益受著作权扩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图书馆信息消费权益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传播信息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其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其又带来了一系列著作权方面的问题。目前,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案件层出不穷,这种网络侵权行为呈现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法律管辖、网络著作权保护遭遇的问题、构建全新的法律保护制度出发,探究我国的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并为解决实践中的网络侵权案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和所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和公平交易的权利;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进行监督的权利等。为保护这些权利,国家计委发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