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成果,但人类中心主义也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挑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有可能走出两难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谐思想的提出,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成为我们追求的新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要义1.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这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环境正义论看来,它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抽象性,脱离了现实。非人类中心主义将具体的人消融在自然之中,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超越群体利益差异与对立的抽象“类主体”,是一种人类乌托邦主义。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得到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王蕙  董珍 《新西部(上)》2014,(12):169-169
本文借助Kluckhohn价值取向理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取向探讨美国人这一取向的变迁。从最大限度的掠夺大自然到“土地道德”;从化学污染到“寂静的革命”;从环境好转到民众意识普遍提高;美国人与环境的取向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他国环境取向对美国人的影响。伴随着自然环境意识的提高,美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价值取向的认识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上探讨对提高我国生态意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6.
吕晶 《黑河学刊》2012,(9):9-10,13
生态伦理学应人类的实践需求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形成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占据着生态伦理学的舞台。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和分析,力求能够探寻一条更适合环境伦理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涂啸 《北方经济》2007,(4):69-70
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经济)、人类中心主义(工业经济)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经济) 、人类中心主义 (工业经济) 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要大幅降低油、气、煤的开采量,发展洁净能源;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各项条款;保护一切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7年国家提出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以来,房地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但是,当我们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并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中国地产发展时,不免会感到在这一片春色当中,又有几许秋的凉意和冬的严寒.  相似文献   

11.
在灾害面前,人要顺应规律。比如现在不要轻易谈重建,必须得慢慢来,一部分地方是不宜重建的,要放弃;有些地方是可建可不建的,要看经济效益;有的地方是可以继续建的,要顺应环境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以“真山真水园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园”构筑生态园林城市的“绿色苏州、人间天堂”行动计划,引起国内外生态学界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极好的体现了人类理想家园的新境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受到人类重视。在现实的行动中,我们要树立"差异共存、竞争生存,协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把握三个维度:差异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竞争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动力;协同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要想实现真正的低碳生活,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解析,从人口、资源、环境、时间、空间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实施“人口零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十倍’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自然资本投资”四大战略,以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宁波通讯》2007,(9):8-11
"我的家乡滕头村很小,位于中国东海之滨的一个村落,很难在地图上找到她;同时,我们滕头村很大,因为我的父老乡亲们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生生不息所追求的伟大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奥地利维也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颁奖台上,中国宁波奉化滕头村书记傅企平的讲话赢得了在场的联合国官员、各国元首与贵宾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念;知常知和的观念;知止知足的观念等.挖掘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当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根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