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贷难系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所致.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偏低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疏远.产业集群可克服信息的非对称,形成银企新型关系.应大力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地推动银企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贷款获取难的原因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支持动力,以及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力度有限。支持中小企业贷款,银行监管方面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先安排对中小企业贷款,为中小企业贷款制订差异化监管政策体系,采取贷款税收优惠措施。  相似文献   

3.
丁吉博 《消费导刊》2009,(14):93-94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已经成为影响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认真分析造成贷款难各种原因和矛盾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瓶颈"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但表现为企业贷款难 ,而且也表现为银行放款难。企业贷款难 ,主要是因为抵押难、担保难 ,同时还由于基层银行授权有限 ,办事程序复杂。银行放款难 ,主要表现为不少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例逐渐下降 ,资金放不出去。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抵押担保落实起来困难 ,对贷款责任人追究过重 ,基层银行授权、授信不足以及金融环境有待改善等。对这些问题 ,银行和企业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在资金的供应方面 ,银企双方的意见 ,却又截然相反。银行方面认为 ,尽管实行了抵押、担保 ,但对比发达国家 ,我们的贷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入手,通过对中小企业自身、银行内部、宏观环境三个方面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并对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6.
浅析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部融资的方式中,银行信贷资金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主渠道,但是银行"贷款难"的问题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外,还有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等主要因素.因此,在借鉴世界通行的信贷支持方式以及结合我国国情来探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时,本文将从完善我国现有的信用担保体系、创新现行信贷管理办法、建设智能型银行及不断探索信贷产品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和分析,力求为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小银行优势论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言的,本文通过对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小银行优势论的系统分析,解读了关系型贷款为何能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理清了中小银行优势论的理论内涵,希望能为我国缓解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提供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为对于同样数日的贷款,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时支付的成本会远远大于为大企业服务时支付的贷款成本.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金融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宽松.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中小企业又有一些自身劣势,如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淘汰率高等问题使其难以生存,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过程看做一个博弈的过程,通过双方得益情况的分析,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思路,即商业银行通过办理中间业务筛选优质中小企业客户,通过关系型融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通过推出个性化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建立风险覆盖机制来保持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我省科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问题,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科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不容回避的弱点和缺乏健全的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体系。解决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必须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中小企业开展联合担保获得贷款,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融资难,究竟难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往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地是体现在融资体系上,如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信用评价难等融资体系没有系统形成。而如今正在凸显的新一轮融资难,不再是体系难,而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难、落地难以及中小企业信用评价难。从政策层面,银监会进行了"六项机制"部署,包括风险定价、独立核算、高效审批、激励约束、专业培训、违约通报和"四单管理",包括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资源、单独客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并且,随着大企业的脱媒,银行方面,四大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都提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口号,可以说,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大环境不错,政策体系建设基本到位。因此,本文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是这类企业商业模式的问题,所以,下一步关注的重心更多的应该投向这类企业本身的金融产品、产品的结构、性价比等真正落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梁祖晨  潘敏 《商业研究》2005,(19):184-186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贷难系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所致。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偏低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疏远。产业集群可克服信息的非对称,形成银企新型关系。应大力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地推动银企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笔者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后,认为社区银行能有效处理关系贷款并且能降低交易成本,所以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最后,笔者提出了发展社区银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核心因素在于银企博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银企双方共同造成的: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信用不理想、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造成银行恐贷、惜贷;另一方面,银企关系不稳定、银行系统内的"内部人控制"和"信息孤岛"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企业信息难以掌控。于是,"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频出,累及许多优质的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贷款。本文据此提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贷款利率自由化使银行能根据企业风险状况自主定价,使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从理论上讲,这会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大力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建立以政府担保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由来已久,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贷款梗阻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银行贷款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两个因素。在贷款利率受到管制时,理性的银行为了实现期望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提供足够抵押来规避贷款风险。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征及所处信贷环境的原因,银行向其贷款风险大,且得不到足够抵押品,也没有第三方提供担保,这就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灵活运用抵押、担保、关系贷款和自有资金多种手段,积极构建中小企业的多层次信贷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应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应政策,银行应给予大力支持,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资金短缺与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将信用评级看作一种揭示企业的质量的信号机制,分析它对信贷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影响。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质量低下,还款能力差。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从中小企业中发现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因此即使是高质量的中小企业也无法获得贷款。信用评级通过揭示中小企业的质量,有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放款比例的16%左右,优质中小企业只有30%的信贷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过,一段时期以来,在各级政府、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不断创新、直接融资迅猛发展和国内银行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其实已有所松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已成为经营战略转型的基础,尤其是在央行紧缩政策条件下,中小企业贷款不但不会受影响而减少,反而会成为银行业务追逐的新的贷款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