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相关法律的变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金融业的一大趋势。处于“全能银行”与分业经营之间的金融控股公司要取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需要进行有效的业务整合。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银行业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全能银行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中国要想走出国门,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必然会走向全能银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聂卉 《当代经济》2006,(14):88-89
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银行业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全能银行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中国要想走出国门,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必然会走向全能银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价值链是企业利润来源的关键环节;通过价值链的整体协同效应,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竞争研究,我们发现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和竞争策略要素组合;价值链与竞争要素的多样化组合,能够确保银行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内部价值链的整体协同效应,并获得强势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金融控股公司是当代金融组织创新的主要体现,它是介于“全能银行制”和分业经营体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在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框架之下,各子公司专门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金融业务,整个集团公司涉足至少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理论上,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还能够克服单一业务的经营风险;但是,这些效应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决不是仅仅完成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全能银行又称为综合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行。全能银行有三种类型,一是商业银行加上投资银行;二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三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加非金融公司股东。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全能银行大多是指第三种类型,而人们通常所指的全能银行是第二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逐步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  相似文献   

7.
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  相似文献   

8.
梁文宾  陈通  卢丽 《经济纵横》2006,(10):70-72
通过不同经营体制下银行绩效的国际比较,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全能银行的差距,并指出全能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交易费用模型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对全能银行进行的多样化经营 (包括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 )研究表明 ,全能银行本身面临的诸多复杂的制度性问题使其能否实现相对于专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存在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些制度性难题 ,有必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是设计一种能从存在于全能银行的可能协同作用中真正获得收益的制度即使用能使来自运作无效率的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形式 ,实现此目的的一个具体方式是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 ;二是机构的高层管理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中创造条件 ,以便全能银行不仅有机会获取利润 ,而且还能在信任的氛围中学习和运作 ,从而根除那些来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影响成本等问题的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卓炜 《发展研究》2000,(6):17-18
一、全能银行业已成为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 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是一种银行类型,它代表了合业经营的制度模式,是指银行不仅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还从事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方位的金融业务,有的还能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全能银行成为各国银行经营体制的主流,主要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过后,全能银行及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将重新盛行,银行将更加重视在传统优势领域竞争,金融产品的创新将更加审慎.银行业务将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回归,适应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更具挑战的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危机重新定义了银行竞争和取胜的规则,使得金融服务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距离进入WTO的时间越来越短。面对外资银行强大的竞争能力——航母般的规模、更高的效率、更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我国的金融产业如何应对? 一、加入WTO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业务范围问题。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这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而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管。当世界上的银行正以全能的模式进人改革开放的中国时,而我国的银行却走着严格金融分工的美日模式的旧路,显然同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格格不入。在加入WTO之后,这个矛盾会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外国银行会依仗全能银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业务优势来争夺客户。而我们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不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妨碍了自己去积累全能银行综合服务的经验。 (二)规模和信用问题。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雄厚,它们的许多大银行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和财富,它们尤其注重通过股份制吸引社会游资和通过兼并扩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新潮流谈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俊文  周雄 《经济师》2002,(1):240-241
文章从国际金融业的现状谈起 ,通过列举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得出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并指出发展全能银行应夯实基础、分步实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9-2021年中国88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双支柱”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整体能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银行风险承担上升;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银行流动性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效应因经济周期存在非对称性,经济下行期的协同效应要强于经济上行期;政策协同效应存在银行异质性,对于全国性银行“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不显著,而对于地方性银行则显著影响其风险承担意愿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渐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已出现了全能银行的雏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等,随着2006年金融市场的放开,跨国外资全能银行的全能化经营必将对我国银行构成致命性的威胁,面对国内外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现实,中国金融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服务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集合需求越来越大,更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将金融服务网点转变为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于一体化的超市。金融控股公司对销售渠道的整合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折翅而飞     
李刚 《经济导刊》2003,(8):35-37
凭借着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容量,全能银行可以提供廉价的贷款,并据此轻易地获得与贷款相关联的收费业务。小型银行和投资银行在这方面是无法与之竞争的,CFO们亦将面临资本成本上升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营销的概念被引入银行业市场。所谓银行市场营销,是以客户为对象,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的运用,把金融产品转移至客户手中的管理活动。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全能的业务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国内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市场环境约束、银行经营体制落后以及其自身管理低效等原因,市场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入世之后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业的销售终端即网点开展综合化建设,使网点摆脱条线化管理的束缚,充分释放网点资源,使经营决策部门可以更快捷地向销售终端投放新产品,并更加灵活的调整销售策略。最终将网点建设成为“全能银行”的综合销售平台和产品展示平台,形成综合化经营优势,满足客户日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关键是要将网点从业务条线管理剥离出来,实现全行共享网点资源平台,真正成为全能型的综合性银行。  相似文献   

20.
申健龄 《经贸实践》2016,(7):122-123
本文以金融混业格局下的银行系基金协同效应研究为题目展开相关探讨。首先对银行系基金发展的金融制度及其发展进行了简要说明,主要分析了我国银行系基金建立和发展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的协同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对风险的预防及相关防范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广泛的交流,为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