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形而上学是人类精神的本性,是人对已有确定性怀疑并对终极关怀执着追求的一种特有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当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分别从不同的出发点力图消除和克服形而上学,结果却使自己的理论陷入独断与绝对。科学主义强调理性、逻辑、追求所谓严格性、明晰性,却失去了精神所独具的无限性、超越性、终极性;而人文主义强调终极体验,如意志、直觉、生命等非理性因素,却失去了理性、逻辑作为把握世界的普遍性、有效性、现实性。维持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内在分裂与冲突,从而使形而上学精神重放异彩。二十一世纪正逢人类知识的整合时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精神本性将在未来哲学发展中更加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李清聚 《时代经贸》2013,(22):240-241
从社会的维度看,宗教信仰毫无疑问是社会颠倒现实的反映;但从人生的维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宗教信仰还有其特殊的价值,这就是宗教信仰的精神慰藉作用、终极关怀作用和伦理教化作用。可以说正是宗教信仰这诸多作用的存在,使宗教在今天理性昌明、科技发达的时代,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一、对经济世界的理性追问及其意义“有 没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每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希克斯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即在同一个需求水平 ,对同一个商品的需求 ,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然而 ,汪丁丁把“文凭的买卖现象”① 概括为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从而打破了“需求向下倾斜律”的必然性。在这里暂且不论这种说法的对与错 ,② 我想说的是 ,汪丁丁所提的问题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经济世界的理性追问。正如波普尔所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家孙冶方也曾在《哲学研究》上撰文指出 :经济理论上的许多争论 ,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问题 ,注意从哲学的高度来回答这些问题 ,就可取得突破性进展。哲学对经济世界的理性追问 ,其实就是提出了科学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足够重要的话 ,它将成为经济学研究新的逻辑起点 ,也会引起一场经济学范式革命。遗憾的是 ,这种体现经济学家精神的理性追问一直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前面提到经济学范式 ,这里有必要做一些解释。范式( paradigm) ,这个概念最早由库恩 (Kuhn 196 2 )介绍到科学哲学中来。引用制度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时代,哲学理性的定位要由抽象的理性王国向生活世界下移,而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文化;这种“回归”体现了哲学与人的生存的关系的自觉,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分工”、消灭精神生产和物资生产的分裂的基本思想。 在人类精神生产领域中,哲学几乎是最古老的学科门类。然而,在研究域界上,哲学却往往比其他具体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更难厘定,哲学研究常常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研究对象、基本定位、研究范式、基本形态等元问题。但这决不是哲学的弱点或不成熟性,而是哲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与人本身的本质性关联…  相似文献   

5.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较深。他的现实主义观念与戏剧观比较接近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西方剧作家。其中,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奥尼尔对悲剧观念的思索、对人类命运的追问,以及戏剧诗意化的表现都对曹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戏剧大师的艺术作品,都因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洋溢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绿色消费是在对人类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消费方式,是人类生态价值回归的必然选择。绿色消费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评价消费合理性的终极价值尺度,鼓励精神消费,把整体的人类利益至上,强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特性的重要体现。人精神的,内核是它对人类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生存环境及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新闻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精神,人精神亦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属性、其本身需要人精神的回归、美学作为一种“人学”直接涉及人类本身的建设,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它和新闻活动中的人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季水河先生的《新闻美学》将新闻传播活动纳入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 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实际上已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新闻活动中人精神回归的重要性及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当代新闻工作在新闻活动中体现人精神的一部很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重视经济道德基础的构建,为经济增长质量建立价值判断。道德基础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体现在:道德能够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道德能够促进自利行为公益化,道德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人性化。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目标是:在经济增长中理性求利、理性消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基础的稳固。经济增长质量道德构建的价值判断包括:经济增长与伦理建设的和谐统一,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惠及到大多数劳动者,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使人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把人文关怀作为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快乐应是人人与所有公共政策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是绝大多数人(若不是全部人)的终极目的,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但对它的关心与研究很不足够,尤其是经济学者。不过,近十多年来,已经有许多经济学者研究快乐问题,也有许多研究快乐问题的文章在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对此,笔者感到很欣慰,因为笔者认为,快乐不但是人人的终极目的,也是唯一理性的终极目的。因此,快乐也应该是(但未必是)所有经济政策与所有其他公共政策的唯一终极目的。对这道理的认识与推广,有助于大量减少无谓的痛苦,有助于避免应该最终为快乐服务的道德、原则、法律、主义等被野心家与局部利益团体或个人所利用,从而违背大多数人的长期快乐。  相似文献   

10.
当代哲学的认知转向鲜明地展示了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路径。自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以来,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洛克的认识论自然主义、康德的先验理性体系等无不体现出对认知问题的艰辛探索。现代的现象学、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共同塑造了语言学转向的全新视界与广泛思潮,维特根斯坦、奎因、乔姆斯基等人则进一步促进了哲学认知转向的兴盛。语言学转向的"认知再转折"揭示出,作为认识论发展史的核心,心灵与物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既是人类智性演化的自然症结,也是人类文化与理性飞跃的标志里程。通过对哲学认知思潮方法论史学的考究,我们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义理与趋向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运动深度融合的结果,它的出现既体现了经济自身运行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也蕴涵着社会伦理演变中的道德必然性和内在的合道德性价值依据。循环经济的道德特性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然生态的终极关怀和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伦理是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的统一,它既是一个伦理观念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自我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精神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 ,同时又受时代哲学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与其他诸文化形式 ,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 ,非意识形态的科学知识 ,文化心态体系的民族情感、意志、风俗习惯、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等 ,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体系。而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在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 ,而且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 ,都处于核心的地位 ,起着统摄一切的灵…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实践概念的内涵从利用理性对自然、对他物不断的研究、征服最终回归到其传统———通过实践使人过一种完满生活。实践概念向传统的回归,不仅仅确定了人生的意义,而且回归了哲学的传统———追究人生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的人文精神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法律领域内的张扬与显现,是法律蕴涵的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气质。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潮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伦理学上常谈常新的话题,它既困扰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又涉及人的终极关怀性,所以它不仅引起哲人们的关注,也经常引发普通人的思考。幸福具有其相对固定的本质,依据不同标准,幸福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过对幸福的哲学意蕴和特性的把握,可以得知,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终极意义上,行善都是幸福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生产的终极价值是助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但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呼啸而来,当大数据技术裹挟着深刻的利益诉求日益深入文化生产领域时,文化生产终极价值的实现就令人堪忧了。文章从文化价值的哲学思考入手,通过对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其实质是资本逻辑下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其最终走向将是人的异化。为此,我们应当明确人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并坚持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以此促进人之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经济学与哲学联姻的纽带,人一直处于自然、社会、经济的中枢地位。经济学中最重要与最基本的莫过于其对群己关系、天人关系的经济立场的考察与处理;哲学中更是自始至终倾注了对人、人性、人生等问题的深切关怀与追问。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人类越发地关注起自身潜力的挖掘与生存现状的改善,并由此而衍生出对于自身价值、工作方式、生活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等深层问题的探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8.
<正> 《学术月刊》近年来刊登了三篇文章,讨论精神生产力问题,我读后有启发,也有些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共同讨论。一什么是精神生产力什么是精神生产力?晓亮同志说;“精神生产可以定义为生产各种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宗教观念、哲学观点等等),精神生产力就可以定义为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又说:“我这里说的精神生产,主要指科学、知识、文化、意识形态等等。这些东西,不管看起来多么玄妙,但都离不开物质,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人脑、人体。……精神生产不仅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而且精神生产力本身也是物质  相似文献   

19.
面对人们很难从哲学的深层去关注思想问题的文化氛围,最近,华南建设学院胡潇教授出版了自己的新著《思想哲学》。此事本身的意味,是社会与学人对精神家园的深切关注和理性营构,属于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有意义的事情之意义还在于这意义本身实现的情况。《思想哲学》的阐释圆满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 在洋洋40万言一部纯粹哲学的专著中,作者把思想现象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金顶”,抓住这一人的最为深隐、最为幽妙的意识活动,展开思想的思想这样一种反思性的哲学思考。这是极需  相似文献   

20.
王则柯 《开放时代》2000,(11):118-120
作为一个读者,我感到汉语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地方,近年来有一种玩高深的泛哲学化倾向,“终极关怀”、“话语权力”、“真伪问题”等等“后现代”词汇,是最时髦的陈述。这股玩高深的泛哲学化的新潮,让许多读者欲随不能,更不必说许多读者已经却之不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