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工业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指标,并对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差异度是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重要基础因素;随着关税等贸易壁垒的进一步降低,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外向度高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外向度低的行业更加深入;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在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中的规模经济强化程度更为显著.最后,本文指出了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分工的发展使国际贸易表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世界市场交换的中间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文章采用一个扩展的李嘉图模型对要素分工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要素分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分工参与国的整体利益。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积极发展国内的要素分工是减轻国际市场依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并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首先通过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工贸易是实现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后,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发展现状.针对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目前国际分工特点和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现状的分析,提出尽力促进我国劳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应该是现阶段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出发点,而外资主导下的加工贸易则有利于同时发挥中国和FDI流入国的优势,因此加工贸易应该是现阶段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我国民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所带来的配套机会以及技术外溢,通过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配套件间接参与国际分工,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本和提高技术水平,逐渐涉足产业铤的高端。  相似文献   

5.
李夏玲 《特区经济》2011,(8):262-264
本文利用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我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经验事实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产生的偏效应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广西与越南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个方面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阐述了关于国际分工的若干理论和广西-越南双方的经济特点及资源现状.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之后从贸易与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广西与越南双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上的优劣势。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双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这一框架下进行国际分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闫鸿鹂 《北方经济》2009,(22):35-36
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要在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离不开对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的把握。文章首先总结了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阐述了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联系,并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分工理论和全球价值链模型,基于2002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就整体而言,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效率。但由于我国产业缺乏控制研发、营销等核心价值链环节的能力,附加值主要源自生产环节,且需以接受中间投入品价格转移为代价。  相似文献   

9.
李福川 《欧亚经济》2023,(3):63-86+130
2020年俄罗斯制定了电子工业发展战略文件,规定了2030年前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该研究简要回顾了俄罗斯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较详尽地介绍了战略文件的内容,分析了战略的理论基础,概述了战略的实施体制。文中使用了国际科技分工概念,并以此概念为基础提出俄罗斯在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科技分工中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结构性矛盾的判断,尝试以矛盾分析的方法评估俄罗斯电子工业的未来。该研究对准备与俄罗斯开展科技合作的中国电子领域专业人士及投资者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我国中小企业要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实行积极的外向国际化战略。因此,中小企业应扬长避短,制定自己独特的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12.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显著特征,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参与国的国民福利与收入分配以及世界贸易的性质、规模等都因此受到重要影响。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并且,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相关概念被引入贸易模型,形成了新的分析框架。本文对该领域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结论做了归纳,就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基础和动因、程度度量以及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加以评述,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孙文远  裴育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81-86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对参与分工各国的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时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从全国层面角度的分析显示,产品内国际分工显著导致收入分配恶化,在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一致,但是呈现东中西逐渐减弱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呈现倒“U”曲线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入分配效应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4.
魏澄荣 《亚太经济》2004,(5):10-11,15
当代国际分工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分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被动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化比较优势为发展升势;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自主参与国际分工,以创新促动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15.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接来自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的技术扩散,正日渐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技术扩散机制,并通过基于中国198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内部存在的技术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为对象,综合运用VSS指数和TCI指数进行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汽车产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有助于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运用计量回归分析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加深促进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没能促成中国汽车产业国际价值链地位迅速提高,主要因为相关科技投入及配套设施不充分,这是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即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返“关”后,国内正在发展中的电子工业将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摸清东亚地区的电子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工状况,对于我国电子工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明确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必须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立足点,然后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所凭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基础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分工深化中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本文介绍了与此相关的理论,并运用JK模型分析了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机制,从中得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唐杰英 《世界经济研究》2012,(8):55-61,88,89
文章在分析加入WTO前后(1995~2008年)中国各工业行业CO2排放密度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Djt和修正净出口消费指数D*jt,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分别考察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分工中以及在国际分工中是否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避难所"。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多数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排放密度最低的行业隐含国外CO2排放所占的比例最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没有成为高排放产业的集聚"避难所",但工业的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从与发达国家的分工来看,加入WTO后中国更多地承担排放密度较高产品的生产,这可能是中国在低排放行业上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