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资本在香港的投入。由内地国家资本全部或大部分控制的在港企业,包括中资独资的和中资控股的,统称为香港中资机构。有些合资企业不为中资控制,称之为具有中资背景的机构。中国内地的国家资本在香港经营的时间较长,早在1949年以前,四大老中资企业集团(中银、华润、招商、中旅)就已在港设立机构,开展业务。1979年以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内地在港设立了大批新公司,大量内地资本陆续流到香港。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中资机构到1993年6月底大约有1700家,累计投资已达到1600多亿港元,形成国家资产约  相似文献   

2.
H股壮大了香港股市的规模 今年对在香港上市的H股来说是个值得一提的年头——H股在香港已经满“10岁”了。 自1993年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挂牌,10年来红筹国企陆续“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香港股市的数量、成交量、集资额等,均迅速上升.已形成举足轻重的“中资力量”。有关专家称,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有力地壮大了港股的规模和实力。  相似文献   

3.
真的狼来了。眼见楼市炒风已由豪宅扩散至中小型物业,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2010年11月19日代表政府再使辣招:额外加收楼宇短期买卖印花税,无论个人或公司的交易均须缴付。而且此措施推出后立即实施。同时,针对楼市炙热炒风,港府还决定收紧物业按揭成数,并禁止延迟缴交印花税,以此令短期炒卖收敛,为楼市降温。  相似文献   

4.
《沪港经济》2004,(7):46-46
据权威人士透露,中央政府计划再向香港送出三份“大礼”,以刺激房地产和投资市场。 这三项支持香港的措施包括批准深圳居民透过在港置业,取得多次往返两地的签证:容许中资驻港机构资金保留在港投资:放宽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香港股市及房地产。 目前港府的投资移民计划,准予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资企业的现状 香港中国企业,简称“中资”,是指在内地资本全资或占控股地位的在香港经营的企业,至于内地资本不占控股地位的在港企业,通常称为中资参股。中资在  相似文献   

6.
1.香港中资资本结构及其竞争力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国有资本在香港注册经营的法人实体。长期以来,中资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把“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服务内地经济建设”作为在香港发展的宗旨,在促进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支持内地经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香港中资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尤其是香港金融风暴之后。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第一,香港回归前,人们在股票市场过分地看重中国概念,对中资不规范的游戏规则推波助澜,这虚增了中资的竞争力。第二,…  相似文献   

7.
正交易完成后,将成首个几乎全部资产均在境外上市的国企中信集团再一次充当了国企改革的急先锋。被视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本的中信集团"借壳"中信泰富赴(0267.HK)港整体上市,正在火速推进。内地送给香港的大礼6月3日下午,中信泰富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表决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资产的议案,获逾99%赞成高票通过。中信集团董事长、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表示,交易申请将递交香港及内地监管机构审批。如果审批顺利,将争  相似文献   

8.
跌!跌!跌!这是香港楼市过去五年的真实写照,由5年前的最高峰期算起,至今楼价的累计跌幅已达六成半左右。搂市的下跌使得好多香港人都跌成了“负资产”,楼市的下跌也把香港人的心态跌得“失去了平衡”。 对此,香港特首董建华和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日前先后提出要稳定楼市,希望楼价能稍为上升一点,并极有可能会出台一系列利好楼市的新措施。特首和财爷的表态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都纷纷算计着政府会出台什么样的稳定楼市措施,而这些稳定措施又会给香港楼市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记者日前访问了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胡法光先生,就有关香港的楼市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9.
P股浮沉录     
何顺文 《新财经》2003,(5):98-100
自中国政府于1 992年开始准许企业到海外上市,已有超过1 00间在境外股票交易所挂牌,其中多数选择香港。但多年来,香港投资者只能选择国企H股或红筹股(在港注册及上市的国企)。2001年,这种形势开始大大改变。从2000年至2002年年底,共有39间大陆民企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期,只有20间国企及6间红筹企业在港上市。  相似文献   

10.
<正> 竟逐场中的中资 中国内地在香港的企业资本简称“中资”,中资是目前在香港仅次于华资(香港当地华人资本)、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统计,截至1996年,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达1818家。据估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已达1.3万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即达9000亿港元),在港累计直接投资逾250亿美元。目前,香港中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运输仓储、地产及建筑等领域: 金融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集团。1993年中资已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  相似文献   

11.
香港楼市今年升幅可达两成香港私人住宅楼宇市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于今年初开始逐步好转。在市场供不应求及利率下降等因素的刺激下,会促使楼市转向繁荣,预计今年全年的增幅可达两成以上。香港住宅楼市在最近的发展有两个特点:①置业家用以及投机商炒楼焦点已开始...  相似文献   

12.
温州炒楼团在香港的消失,并不是特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的结果,而是温州民间资本陷入困境的反映香港《文汇报》日前发自深圳的一篇报道称,以往在香港楼市常见的温州投资客组团赴港买楼投资的现象,已经在香港市场上绝迹超过半年。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开展以后,内地各大城市推行的限购政策对温州炒楼团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他们已经没有了活动空间。但是,资本的一个特征便是积极寻找市场缝隙,限购政策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将温州炒楼团驱赶出了内地楼市后,  相似文献   

13.
跨入1997年,香港的股市不知不觉中刮起了一股走势强劲的“红色”旋风,这股“红色”旋风就是近期香港股市的新热点:红筹股。一时间,红筹股概念成了市场的宠儿,股民竞相追捧的对象,不要说那些已上市的绩优红筹股股价节节上升,行情火爆,就是有红筹背景的新股上市也往往成为市场的焦点,其招股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倍的超额,真可谓是气势如虹。其实,红筹股在港受到青睐早已有之。所谓红筹股,是指那些在港上市的具有中资背景或由内地企业控股的股份公司,它同H股一样,都是内地企业实现在港上市的途径之一。所不同的是,H股在港上市的同时,一般也在内地发行A股,而红筹股则仅仅在香港上市,在内地并不发行股票。所以严格来说,红筹股公司应属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受香港市场  相似文献   

14.
港澳瞭望     
中资高低调入股香港企业在港较著名中资公司中,有中银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及中旅集团。此被称为“四大家族”的内地驻港机构,在改革开放前是中央在香港的一统天下机构,分别为中国银行系统的“中银集团”、经贸部“华润集团”、交通部的“招商局集  相似文献   

15.
屠海鸣 《沪港经济》2009,(12):10-11
香港近期楼股皆旺,金融海啸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已逐渐减低。在这当中,香港楼市又被搅起,显得动荡不安。今年以来,由于内地热钱的不断涌入,香港的普通住宅楼价累计已经上升28%,目前香港的楼价已回复到去年中的水平,其中豪宅价格更高于1997年的高峰水平。另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9月底,今年2000万元以上住宅成交宗数达1656宗,约占整体物业成交的2%;成交564.3亿港元,超越2008年全年,为近5年次高水平;成交量仅低于2007年楼市高峰期的全年2398宗。  相似文献   

16.
易宪容 《沪港经济》2012,(10):50-50
当前香港住房市场的问题,就是对其发展模式缺少反思,就是没有考虑香港楼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是不想触动既有的楼市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及股市下跌,中国内地的住宅物业市场低迷不振。有关影响现时房屋供求的因素以及如何评估短期楼市前景,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公司·商业     
《沪港经济》2013,(11):47-48
李嘉诚卖屈臣氏 事由 继标售百佳、减持香港电力业务后,市场传闻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黄,有意把零售旗舰屈臣氏分拆在香港上市,藉此减持零售生意。据港媒报道,和黄计划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分拆屈臣氏于香港主板上市,集资额介乎624亿至780亿元,一旦成功,将是和黄自2007年出售以色列电讯业务以来最大交易,和黄则会保持大股东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吴江 《亚太经济》1999,(4):33-35
改革开放以来,在港中资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立足香港,依托内地,逐步迈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对促进内地的经济建设,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中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股票,即所谓“红筹股”,曾经是倍受青睐的投资对象1996、1997年在香港形成了一股红筹热潮。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港中资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急剧恶化,尤其是广信事件后,不少中资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粤海、华闽被迫进行债务重组,中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严重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从红筹热潮到红筹危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港中资企业如何通过改…  相似文献   

20.
臧倩 《沪港经济》2013,(6):40-41
2013年4月24日,最新成交的一辆香港市区出租车价格达到了768万元。而在过去的五年,香港市区出租车牌照价格已累计上涨89.73%,新界区出租车牌照价格更是在五年内上升了114.58%,跑赢本地楼价升幅。车牌投资升幅跑赢楼市香港的士联合交易所的交易数据显示,2013年3月21日至4月6日期间,香港市区的士平均成交价格为673万港元,最高为735万港元。新界区的士成交价同期均价为495万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