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当前征信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现状和主要作用 (一)征信系统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及关系人的所有信用记录,对照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规定决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形成了一道防范信贷风险的"防火墙".同时,征信系统还对一些有逾期倾向的借款人产生较好的警示作用,促进了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各商业银行都存在由于借款人信用记录不良而被拒贷的情况,非常有效的防范了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2.
一、落后的经营方式 1.保守经营.其一,不敢贷.面对贫困山区薄弱的经济环境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趋势,不少联社领导深感经营的艰巨,在目前尚无更有效措施预防不良贷款的情况下,产生了"恐贷"和"惜贷"心理.其二,不愿贷.贫困山区多数联社领导认为贷款投入与不良贷款上升已成正比例关系,多贷反而不如少贷.故资金宽松的社拆出资金,资金紧张的社也不愿接受再贷款,贷款方式仅选择存单抵押,且必须是本社存单.  相似文献   

3.
农户小额贷款作为农行"服务三农"重要业务品种,是农行履行股改承诺以及做大做强支农、惠农业务的金融新产品。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个别借款人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甚至道德问题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农户小额不良贷款难以请收的原因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确实由于借款人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出现生产经营亏损,即使有主动还款意愿,但苦于无法筹集资金还款;二是因农行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主要采取多户联保方式,从担保形式上讲是保证担保,实际上可以说是信用贷款。一旦该联保小组有一户不还贷款,其他借款人由于担心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即使有钱也不主动还款;三是由于经办行在贷前调查环节未能严格按照"尽心尽职、知根知底"的原  相似文献   

4.
形成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来自借款人。虽然在贷款发放时,借款人的情况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借款人在违约之前,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次贷危机背后——探因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次级抵押贷款和次贷危机的形成 美国的按揭贷教市场依据借款人信用评分和还款能力高低分为优质贷款市场,次优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其中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对象普遍是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只是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其基本特征有:  相似文献   

6.
最近,农行贵州分行出台措施进一步强化农户贷款风险管理,确保其"放得出、收得回". 该行要求对农户贷款贷前调查必须坚持双人调查、户户见面制度,客户经理必须双人亲临实地核实借款人信用记录及提供资料的真实有效性,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还款意愿等信息,确保贷款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银行业对贷款分类、判断采取"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并行,并以"一逾两呆"为主的贷款分类方法.从商业银行实际运作情况看,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一、贷款两种分类方法的利弊分析 现行"一逾两呆"的分类判断标准以期限管理为主,管理上比较直观,统计口径清晰,便于操作.对贷款逾期的罚息易被借款人接受.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风险程度认定上程序化.如逾期一天的贷款就反映为不良贷款,这与一些企业实际上某一时点资金周转不到位贷款无法归还的情况有悖.而国际惯例一般贷款超过90天以上才化为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8.
一、资产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决策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尽管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责任还在于银行在信贷投放时的决策不当. 1.贷前风险度量技术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我国当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主要以专家法和信用评分法.专家法一般采用5C要素法,有专家对借款人的道德品质、还款能力、资金实力、抵押品和周期形式5个方面的特性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并主观的给出权值,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最后做出是否贷款的判断;其中前四个主要对借款人个人微观特征而言,第五个C指宏观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是"以贷入股".个别农信社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增资扩股任务,违背借款人的愿望,强行扣取借款人5%~10%的贷款入股.甚至有个别信用社职工使用农信社本身的贷款入股,且金额较大.如此操作极易形成贷款风险,掩盖农信社资本充足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贷款把关不严、调查不细。有的信用社的借款申请书是制式的,借款人只是在制式借款申请书上填空,还有的借款人不会填写申请书,信贷人员就让借款人拿别人的申请书照猫画虎,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和基本情况不做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从源头上埋下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未归还,又重新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应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认定不良贷款.对同时满足下列四项条件的,应列为正常贷款:(一)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二)重新办理了贷款手续;(三)贷款担保有效;(四)属于周转性贷款."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实际工作中,对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贷款,不能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手续.  相似文献   

12.
一、"屡查屡犯"的现象及特征从银行业的市场化转轨至今,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违规问题就一直伴随和困扰着监管当局及银行亚自身,集中表现为:一是贷款"三查"不严格.如贷前调查不到位,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抵押登记不合规,合同要件不全,专户管理制度不落实;贷时审查流于形式,逆程序发放贷款问题突出;贷后监控不力,贷款用途不明,形成事实上的"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及贷款被挪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信用环境不良、社会信用道德缺失,影响和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尤其对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来说,这种不良的信用环境不仅导致了自身业务萎缩、收入减少、亏损增加,而且使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正常资金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造成了银行"难贷款"和借款人"贷款难"的两难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照合约履行其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可分为以下5类: (一)工商贷款信用风险.工商贷款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接到贷款申请时,通常根据"5C"法对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行"审贷岗位分离"和贷款"三查"制度,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全程监控.  相似文献   

15.
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刘姝威贷款程序规定信贷部必须定期进行贷后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不良贷款早期预警信号。贷后检查分为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这两种检查都是重要的,忽视任何一种检查都可能漏掉不良贷款早期预警信号,埋下不良贷款的隐患。非现场检查是现场检查的基础,贷后检...  相似文献   

16.
什么什幸福?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篇头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有同感,老王我则不以为然.幸福是什么?同样获得金钱,有的人获得幸福,有的人却相反,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7.
实行"农民议贷"制度就是将央行监管、行业管理与外部农民直接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选举农民代表成立议贷组织,对信用社贷款行为进行公开监督,并将信用社贷款的有关规定,办理贷款的程序,贷款办理的结果,贷款经营的有关情况,以一定的形式向广大社员公开,以求对贷款工作进行有效监控,促进信贷资金良性循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政府与农民都满意的合作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18.
提前还贷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日之前将贷款归还的行为。造成提前还贷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国家下调贷款利率,借款人乘机提前归还大量未到期贷款,申请新贷款,以减少利息支出。这是一些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为稳定客产接受借款人要求的做法。这种做法从借款人角度看,无疑是有利的。但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借款人将未到期的高利率贷款置换为低利率贷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监会在规范贷款业务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提出了"实贷实付"的贷款使用支付原则。本文重点围绕"实贷实付"对我国实体经济,包括商业银行、借款人和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实贷实付"的贷款支付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按<担保法>的规定,借款人以财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当贷款不能偿还时,贷款行有权按照法律规定处理抵押物,以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由于抵押贷款有相对完备的贷款手续和保全责任,使得目前基层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一半以上是通过抵押方式.但据对某市金融机构和有关收费部门调查显示:基层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过程中,借款人向有关部门交纳中间费用过高,加剧了办贷繁杂程度和借款人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评估时效过短,评估设计偏离贷款管理要求,参照性不强,进一步加剧了基层银行"贷款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