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化肥施用对水污染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缺乏有效的调控政策,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之外的第三大污染源。农业污染问题十分复杂,政策决策者必须在农业污染控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点。本文建议从多个层面研究和制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研究争论和探讨的热点,文章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评价体系及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提炼,以期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通过查询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和防控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耕地、果园面积大幅度增长,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生活排污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模型模拟技术的适用与拓展、最佳管理模式和应用GIS技术进行面源污染评价。随着面源污染研究的不断发展,植物篱、地埂和生态沟渠等污染控制技术常用于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景观绿地建设、旋流分离器和生态湿地系统等则更广泛地应用于大规模治理。新型控制技术的提出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更加现代化、高效化。[结论]未来研究中可结合"4R"防控理论,基于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建立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流域面源污染模拟以了解区域内的面源污染情况,识别当地面源污染源头区域,提供因地制宜的面源污染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测算与空间特征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清单分析法对重庆市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以及实证调研等方法,对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污染成因作测算与分析。研究尺度定位区县级空间,研究范围依从经济功能区域划分,囊括重庆市37个农业区县。重庆市平均水质污染物浓度COD为11.995mg/L,TN为2.043mg/L,TP为0.457mg/L,综合水质指数为1.989,在轻度污染范围内,非常接近中度污染。重庆主城区周围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两翼地区污染较轻。秸秆、畜禽粪便、化肥是污染的三大主源头,贡献率依次为44.65%,45.47%,7.23%。聚类分析表明永川、荣昌、铜梁、大足、长寿、璧山等区县的污染非常严重。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地表水资源总量对污染负荷指标具有强烈影响。在污染负荷空间特征分析及实证调研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污染控制的经济激励手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和处置废弃物,使得农业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业污染本质上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外部性问题.在农业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上,经济刺激手段比直接管制手段更有效.治理农业污染的经济刺激手段主要包括农用化学品输入税、补贴、押金、信贷等.在运用经济刺激手段控制农业污染时必须遵守灵活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探讨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前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的文献计量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2000—2021年农业面源污染领域国内外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发文量最多,占全球的46.18%;(2)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目前国际上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的知识群组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氮和磷、农业面源污染模型、最佳管理措施、冗余分析等,而国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化肥、人工湿地、防治对策等方面。(3)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生物技术控制农田径流中氮磷污染、利用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建立多种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集成与优化、确定经济技术上可行的最佳管理措施、识别源区域的风险水平和空间分布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结论]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  相似文献   

6.
控制农田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针对近年我国农田污染呈现出的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控制和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的格局与态势,选择符合国情的农业污染防控模式与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业污染防控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类型,严重影响了地表水环境的生态健康和水环境的整体稳定性。结合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主要来源,深入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与应用策略。通过从源头控制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以及生态修复,构建体系化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统,为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提升实际应用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首要污染源。随着农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范围,农业污染减排被提上日程。但相比工业减排,农业减排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技术及体制机制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加之农业源污染较为分散,实施减排难度更大。该文分析了当前农业污染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农业污染减排的主要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把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缺水严重、受旱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污染严重,但在发展节水农业中探索出了有效模式,如膜下滴灌、全膜覆盖、适应性结构调整、喷灌、集雨窖、深松整地、湿润灌溉、坐水种等."十二五"应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重要举措,建立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出台农业节水重大技术补贴政策,增加节水农业设施投入,建立应变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介绍台湾地区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措施,文章结合对台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考察与了解,对台湾地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为其他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鉴和经验。方法 梳理了台湾地区在面源污染控制形成的从立法到多源头的技术措施控制体系:分别从立法措施、水库工程治理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台湾地区形成的控制面源污染的经验和做法。结果 (1)台湾地区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在不同的立法措施中,明确规定了与控制面源污染相关的行为;(2)根据水库的地形特征及关键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3)该研究结合当前大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完善面源污染立法措施、加强已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发挥公众监督的积极性等建议,为我国大陆地区构建符合国情和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模式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结论 我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需要因时、因地而宜,逐渐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从而步入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崔佳 《农村经济》2006,(12):84-86
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和危害,进而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控制和补偿的现实情况,最后作者就如何提高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水平,如何增强受灾农民抵御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邓彦芬 《农业经济》2018,(1):106-107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入手,总结其当前存在生产生活垃圾面源污染、滥用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畜禽类面源污染等问题,并从立法理念、立法模式与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建设策略,从而从法律制度入手,有效地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于此,提出苏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一是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方式的选取以及标准的制定,二是通过优化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式与使用途径,将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纳入农业生态补偿的范畴,引导并推动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从行政激励、法制建设、政策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苏州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莫鸣 《新疆农垦经济》2013,(11):44-48,89
农产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农业科技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且改良了作物品种和增加了数量,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对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的剑,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如农业投入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性等。为此,农业科技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要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如源头控制关键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控制技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质量安全评估技术和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永红等人结合30多年面源污染控制的经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策略性理论-‘减源-拦截-修复”(简称3R理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关专家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至今无政策性指导理论的局面,为我国以及类似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日,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国家将加强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并将农村食品安全作为整治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综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和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制。认为追求增长的发展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治理成本高及多元化的农户生产行为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我国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渐突出。农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已成为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农业面源污染指农业生产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水资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安全和产品安全两个基本要求,因此,农业污染防治应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农业污染不同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面广而隐蔽性强,而且还呈现出复杂的立体化趋势,评估难度大,不适合于建立惩罚型机制。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不可能像对待工业污染那样进行“污染收费”。因此,必须建立激励型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防控污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及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给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带来的污染,从而造成农产品品质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禽畜、人体等造成危害。主要包括化肥流失、农药流失扩散、农用地膜残留以及禽畜排泄物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