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会月刊》2006,(7):81-81
执刑时的唱词 衙门大堂临刑时,狱差拾起县太爷掷下的竹签后,两个差人便将受刑的犯人绑在长凳上按住.再由另外两个差人举起“王法”(也叫法棍,用竹片做成,约10厘米宽,两米长),一边拷打,一边有节奏地高唱着“唱词”。唱词一般如下:一二三四五,皮肉受点苦;六七八九十,回去坐上席;再打二大板,郎中抢饭碗。  相似文献   

2.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了一个缺口。他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听完大家的回答后说:“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3.
“中原中原.终有一天会完(谐音,粤语)。”当你听到这话出自地产中介名企中原集团董事长施永青之口时.你不必吃惊.因为他崇奉老子哲学,事物在他眼中全是带着周期性.在天道中起跌兴衰.道法自然。由于市场发展自有“道”,所以施永青坚信;管理企业只需“无为而治”,干预过多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4.
销售沟通始于关键人的沟通意愿。沟通意愿主要来自关键人心里“认为”与之沟通的人员是否能够给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比如信息,友情、亲情,社会关系.地位、小便宜、小礼物、权威或产品、服务本身的价值等等。不管这些“东西”具体是什么,只要某个关键人认为这个“东西”有价值,他才可能有沟通意愿。讲到沟通意愿会有不少人说是“关系”。人和人之间为什么要建立关系?人际关系的本质什么?  相似文献   

5.
杂志是老公买的,因为他自认为是个理性的人,面对报刊亭上大多都是试驾或精美图片的汽车类杂志,老公说他终于发现了一本可以“读”而不是“看”下去的杂志。  相似文献   

6.
曾有过这么一件事:一位镇党委书记上任时,第一次召开社、村、镇三级干部会议,班子里有人说要请电视台记者报道会议状况,说这样有助于提高知名度。这位党委书记不同意,说知‘民’度更重要。会议结束后,他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体察民情,问计于民,“知民度”高了,“知名度”也随之高了。“知民度”与“知名度”虽是一字之别,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如果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服务”便成了口号,“公仆”便成了“老爷”。所以注重“知民度”还是“知名度”…  相似文献   

7.
小敏 《上海企业》2013,(10):94-95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例如在著名的杭州“湖畔诗人”的诗集《村的歌集》中有《怅惘》一诗,它的前半是这样写的:“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的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  相似文献   

8.
电话里的靳站斌谦和有礼,令人心想他一定是一个涵养和城府很深的人。但推开他办公室的门时,他的年轻却让记者微微吃惊。“没想到靳总这么年轻。”他笑了笑“不年轻了,已经三十了。”  相似文献   

9.
快乐打工     
在北京味多美,有一个面包师小张在工作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且感染着周围很多的人。每天,都有许多新老客户光顾。人们时常会问他是否热爱自己的职业,他总是说“不”;问他是否是为了成就感而努力工作,他仍然说“不”。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把每个面包做好,只是为了生存,但我是快乐的,因为至少我可以用我擅长的工作去换取酬劳。”  相似文献   

10.
于莲珍 《活力》2011,(22):72-72
研究人员调查实验中发现: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1.
情感顾问     
我和男友恋爱两年,他从不主动约会我,问他喜欢不喜欢我,他总是念“嗯”、“啊”、“哦”的三字经,就连上床这种事,他也表现得比女人还矜持,我抱怨他太闷,他只知道傻笑;我生气了,他也不知道甜言蜜语地安慰我;最后,我眼睛哭肿了,他却一副没事人的样我们的年纪都不小了,问他结婚好不好,他说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有时候我真想冲他大声...  相似文献   

12.
苏隆德把“士”字拆成一加(+)、一减(-)两个符号,他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欲要“加”必得“减”,要懂得“给”才能“要”得到。  相似文献   

13.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诊疗的四大法宝,通过这四个环节。就能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在当今开展审计业务活动时,审前调查也要注重“望”,“闻”、“问”、“切”,做到胸有成竹,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吴苗安 《财会月刊》2011,(7):I0015-I0015
清康熙二十九年,蒲松龄五十大寿在家请客品荼。中途,他提议以“飞”、“红”二字请众宾客联诗。  相似文献   

15.
死亡的名字     
有三个年轻人打听到,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都是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这三个年轻人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半路上,他们遇上了几位神色慌张的人,其中一位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正在追赶他们,必须赶快逃走,否则便会被杀害,  相似文献   

16.
所谓“慎独”,指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能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儒学大师郑玄认为“独”是指“独居”、“独处”,“慎独”即指谨慎自己独居、独处时的言语、行为。他在“故君子慎其独也”一语后,如此注曰:“慎独,慎其闲居之所为。”“慎独”作为一种境界、一种思想、一种修身手段,千百年来影响了无以计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17.
像与不像     
薛成 《中国企业家》2005,(11):19-19
企业在行业和地域上扩展时,需要在“像”与“不像”上做望闻问切的功夫在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当段誉和木婉清在危崖上与凶残的南海鳄神苦苦周旋时,南海鳄神突然惊喜地发现“妙极, 妙极!你很像我,你很像我!”读者想必和剧中人一样诧异。这时“段誉摸摸自己后脑,果觉自己的后脑骨和他似乎生得相像”,原来“他说‘你很像我’,只不过是两人的一块脑骨相同。”对于练南海门的武功而言,那块脑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它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同理,对于企业进入新市场时表示“很像很像!”也要辨证地分析,很多时候可谓“似是而非”。3C合一已然成为业界的共识,但目前  相似文献   

18.
创业之初,王照云“就只是想做一点事情”,并没有清晰的目标,而且刚迈步就迎头撞上了“非典”这一行业大劫。他的创业,开局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金融危机过后,公司反而成了行业中的“胖小伙”。原因是什么?或许,有过从军经历的他,似乎已习惯抢跑于同行。  相似文献   

19.
大地与河流     
这次“两会”,谈得最多的是“民生”,是人民的幸福和快乐。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谈到了什么是“快乐”,他用了艾青的两句诗“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相似文献   

20.
董成家 《秘书》2011,(9):46-4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汉字中男女和物的第三人称仍然多写作“他”,有些文学作品开始用“伊”专指女性第三人称。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加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骤增,第三人称代词的写法越发混乱,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刘半农在与周作人闲谈时,提出创造一个“她”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