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琰  孟卫东 《技术经济》2010,29(6):87-90
本文运用价格调整模型,对比分析了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机制对权证开盘价收益率和收盘价收益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深沪两市收盘采取不一致的竞价方式的情况下,深沪两市权证价格行为存在较大差异。深市权证开盘价收益率与收盘价收益率的方差比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比值的均值均大于沪市权证相应比值的均值,而峰度比值、偏度比值和一阶自相关系数比值的均值则相反,这表明竞价机制影响了权证价格行为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沪深股市收益和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ECM模型及GARCH模型对沪深股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市波动性存在非对称性和杠杆效应,沪深两市对的利空消息反应均大于利好消息的反应,但是深市风险大于沪市风险,当然其收益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证券市场收益波动度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彬 《现代财经》2001,21(11):19-21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指数为样本,采用GARCH(1,1)模型,研究收益波动度的性质特征,并探讨两个市场波动度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两市收益率存在尖峰厚尾与波动集簇等ARCH特征,它们的波动度存在Granger的因果关系,在预测时应综合考虑两市的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4.
胡宁  廖琪 《当代财经》2007,(8):74-78
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游程检验以及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了沪深两市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的市场效率,并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沪深两市市场效率及具体行业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沪市A股已基本满足弱式有效,而深市市场效率不满足弱式有效,其效率低于沪市;(2)股权分置改革初期,基于先前国有股减持给投资者带来的阴影以及对价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投资者对市场未来预期存在非理性;(3)处于主导地位行业的国有企业受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投资者情绪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0  
王美今  孙建军 《经济研究》2004,39(10):75-83
本文从我国股市的现实情况出发 ,构造理论模型证明 :投资者接受价格信号时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影响均衡价格的系统性因子。这一结论得到实际数据的支持 ,实证发现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不仅显著地影响沪深两市收益 ,而且显著地反向修正沪深两市收益波动 ,并通过风险奖励影响收益。研究结果表明 ,沪深两市不仅具有相同的投资者行为和风险收益特征 ,而且均未达到弱式有效 ,机构投资者是可能的噪声交易者风险源。  相似文献   

6.
在1997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风起潮涌,此起彼伏,煞是壮观。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7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发生资产重组交易305起(其中沪市176起,深市129起),涉及上市公司256家,约占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36.57%。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投资者异质性条件下建立了市场情绪与情绪溢价的理论模型,利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换手率、月度新股首次发行数量、月度新股首次发行收益和基金现金持有比例构建一个衡量市场情绪的综合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市场情绪产生溢价并使深沪两市的收益产生波动;中国股市不仅有情绪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的逆转性,而且存在短期收益惯性和长期收益反转效应;市场情绪是导致中国股市非理性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建华 《经济师》2007,(10):106-107
文章采用收集到的沪深两市的5分钟高频数据,基于剔除日内效应后的已过滤收益,研究证券市场的日内波动特征和高频数据下的股市量价的因果关系特征。同时,并结合成交量数据,采用TGARCH模型研究沪深两市的成交量与波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市的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玖军 《经济师》2005,(12):123-123,151
股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分形特征,股票市场收益也服从分形分布,表现为在均值处具有尖峰、宽尾的特征。文章采用R/S分析法对最近11年来的中国沪、深股票市场的日平均价格、周平均价格和月平均价格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沪深两市存在着状态的持续性、沪深两市股价指数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呈现非线性、其变化具有周期性、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为今后对中国股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叶开 《经济师》2015,(5):91-93
文章基于沪深300指数数据,从ARMA模型和EGARCH模型入手,并综合利用ARMA-EGARCH模型拟合分析沪深300指数波动特征,以反映沪深两市整体波动。通过系统性分析,ARMA(2,2)—EGARCH(2,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分析结果可知,中国A股市场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聚集性和杠杆效应等特征,反映出我国股市市场缺乏有效的做空机制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陈潇  杨恩 《财经科学》2011,(4):17-24
本文基于极大似然函数值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从众多非对称GARCH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来研究中美股市杠杆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沪市和深市都表现出显著的杠杆效应,与美国股市相比沪市和深市杠杆效应较弱;沪市和深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且沪市对深市的波动溢出效应更显著;美国股市与中国股市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VS-GARCH模型对我国沪深两市的波动非时称性及非对称效应的反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沪深两市波动性总体特征趋于一致,两市都存在非对称效应,两市都存在波动非对称效应的反转,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效应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还随冲击程度的大小而变化.另外,非对称效应的反转现象还随股票市场发展逐步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2000-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虚假信息是否影响股价波动进行分析后发现:(1)虚假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加剧了股价波动,期间还存在明显的信息操纵现象;(2)流通市值较小的股票受虚假信息的影响更大,也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攻击对象;(3)利好的虚假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利空的虚假信息。如果上市公司能选择合理时机对虚假信息进行澄清,将会有效减少庄家信息操纵的超额收益,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间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交易5分钟数据,通过建立DCC-MGARCH模型考察我国股票指数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并通过建立BEKK-MGARCH模型考察两市场波动率之间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波动与现货市场波动之间存在相互溢出效应,而且会在长期产生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2012-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对虚假信息是否影响股票波动进行预测后发现:①股价波动受到虚假信息传播的影响;②在否定事件中,利好事件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利空事件产生的影响;③在澄清公告的性质中,坏消息远远多于好消息.如果证监会进一步完善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对信息发布和披露的监管,网络媒体承担起发布信息的责任,投资者谨慎对待澄清公告,将会有效减少庄家信息操纵的超额收益,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郭艳  李基伟  张琴 《技术经济》2016,(11):122-127
利用沙堆模型,探讨了中国沪深股市的内在动力学机制,对沪深两市上涨和下跌过程中股价波动量和波动持续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股价波动量和波动持续时间的分布服从幂次定律,具有时空尺度下的无标度性,从而证明了股市存在分形结构。分形结构的存在表明,各股市投资者之间具有长程相关性,股价具有长期记忆性。由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因此股市的上涨与下跌性质具有差异性,损失的耗散速度比收益要快。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市地产股将会持续上扬,并且其走势会强于大盘走势。下面对此论点进行论证。 一.深市地产股的市场价格严重低于内在价值 从个股看,沪市有45元以上的陆家嘴,深市最高价地产股深长城只不过16.6元。从深沪交易所行情总貌来看,上海地产股指数高于上证指  相似文献   

18.
运用GARCH类模型实证研究了沪深300指数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的收益和波动的关系、杠杆效应及周日历效应。结果显示:沪深300指数波动存在着杠杆效应;采用交叠样本的方法对各时间段进行检验,发现周五收益始终为正而波动幅度却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沪深300股上证指数日收益率作为研究样本,在EGARCH模型的基础上,运用CARR模型对上证指数日收益率的非对称性进行预测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运用CARR模型对波动率数据进行拟合的条件下,收益序列的波动特征呈现出杠杆效应,即收益率波动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王虹 《时代经贸》2011,(14):1-2
本文以2004-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传统会计利润指标(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最高;价值创造指标(EVA)的价值相关性最低;可持续增长率的价值相关性高于EVA但低于每股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