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九江休闲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餐饮业是城市休闲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文章以九江休闲餐饮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从经济、管理、规划、品牌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发展休闲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山东经济》2005,21(3):105-109
休闲产业是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济南市是我国环渤海湾经济圈中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发展休闲产业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及人口与人才优势,有强大的休闲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发展休闲产业的潜力巨大。建议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在发展休闲经济中的作用,加强与休闲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建设,统一规划、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济南市的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发达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从城市的长期发展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转向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对于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再生引擎。文章以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优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山东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提出建设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的途径和对策:制定规划,构建山东休闲经济的"1+2+4""竞合"空间结构,做好蓝色休闲经济带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和发展山东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的邮轮产业、休闲文化产业及老年休闲产业,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多方面提高城市休闲功能。  相似文献   

5.
周帆 《新西部(上)》2014,(4):16-16,15
文章概述了旅游城市化的理论,分析了古城西安的旅游城市化发展资源,阐述了西安市旅游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曲江文化旅游集团对城市景区的运营;保护自然人文环境,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吸引力;加强旧城改造的速度,建立新的休闲商业区;启动了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西成新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基于此,就需要发展休闲产业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休闲产业的过程中,也是工业化后期转折的战略标准,可以充分的体会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路径。对于城市文化而言,需要不断提高其内涵式发展,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站在城市科学发展的角度,把休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产业,从而能够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城市的总体建设布局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普遍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而休闲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以智力开发为前提,地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的、人本需求满足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因此休闲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积累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驱动型产业。  相似文献   

8.
休闲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SWOT法分析唐山市发展休闲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有助于探索唐山市发展休闲产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休闲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本文关注的问题则是城市休闲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同时城市化也可以有效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新时期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更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产业。本文简要介绍了京津翼城市群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内容及意义,并找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韩国圣  李辉  王成武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16-19,23
会展业对于举办地城市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举办地房地产业的影响是一个鲜有论及的领域。文章以房地产为切入点研究杭州休闲博览会对举办地城市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应对城市会展业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株洲市1993—2016 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偏离度指数及响应强度指数,分析株洲市以及所辖4个市区与4个市县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采用钱纳里修正模式分析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协调程度,借助SPSS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洲市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间有较强的关联性,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二、三产业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带动作用不足,且城乡间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以我国直辖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层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则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状况来反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四个直辖市的城市化质量还比较低,必须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创意产业是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成为众多地区进行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文章在分析创意产业价值增值模式和创意产业多方参与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意产业对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功能更新的作用,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提出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存在的问题和显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中部六省的“人口-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 “土地-人口”“产业-土地”转型的协同演化基本同步,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度有待提高;应以经济发展和优化城乡之间的土地分配关系为主要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不同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地发展经济和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定位,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发展合适的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促进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政武 《改革与战略》2013,(12):7-12,85
解决好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问题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传统城镇化出现“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让位。就业的实现和水平的提高在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和可持续性的,推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点。文章认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制度设计中植入和强化人的发展权理念;培育和扶持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功能完善,创新农民主导的就地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资源分配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发展权的公平性与均衡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增强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周志宏  贺德红 《特区经济》2008,(11):188-190
为了推进长株潭一体化、长株潭郊区城市化、和长株潭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根据长株潭和延伸地带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从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空间定位四方面展开研究,以明确长株潭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是旅游业传统而又新兴的产品类型,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生质变的表现形式。休闲消费作为一种城市功能体系,与旅游消费有着很大的关联,深入探讨城市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关系,保持两者协调发展对于优化现代旅游业的产品结构,实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扬州市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地分析了扬州城市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意义及保障措施,指出了两者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薛泽林 《特区经济》2013,(12):27-30
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内在地要求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大兴区为例,北京市大兴区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空心化,产业发展不协调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鉴于大兴的现状,大兴的可持续城镇化应是一条统筹城乡互动,协调产业发展以及注重以人为本的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既有利于我国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又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构筑产业支撑。文章通过梳理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构建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的"推力—引力—扩散力"模型,并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产业转移对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明显,但是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却未带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要通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互动平台、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实现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