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温棚培育幼蟹是提高苗种成活率,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养蟹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一般情况下,如对幼蟹进行温棚培育,可使苗种成活率提高20-30%,商品蟹规格提高1—2级,养蟹效益提高60%以上。温室培育幼蟹的技术要求如下:一、温棚建造。池面积一般为0.5-1亩,池深0.8-1,2米,水深0.3-0.8米,东西向为宜,池产坦,池坡比  相似文献   

2.
<正> 前几年,在我场将中华绒螯蟹的大眼幼体(蟹苗)培育到 V 期幼蟹的成活率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为了提高蟹苗培育阶段的成活率,1997年我们进行了温棚培育中华绒螯蟹蟹苗的试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利用稻田进行蟹种培育是为稻田养蟹提供苗种生产配套的有效措施。为探索在稻田培育优质蟹种,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技术,我们在高淳县特种水产苗种场,选择9亩稻田进行大眼幼体培育蟹种的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蟹苗培育成活率达到12.5%,平均规格在300—400只/公斤。  相似文献   

4.
<正>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水草、水温、饵料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 据调查,不少养蟹户年初放养的蟹种,由于幼蟹品种不纯、放养密度过高、防病措施不力、养殖管理不善等原因,年终河蟹成活率低、规格偏小、品质较差、价值很低,结果严重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甚至出现亏本现象。为了便于广大养蟹者提高养殖效益,现将培育大规格、优质蟹的高产高效技术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快速养蟹就是利用早繁蟹苗,经大棚等增温条件下培育至V期以上幼蟹(俗称“豆蟹”),当年养成商品蟹的新养殖方式。目前各地快速养蟹面积不断扩大,这种养殖方式投资省、见效快、收益高,可避免一龄幼蟹(俗称“扣蟹”)性早熟、成活率低的矛盾。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欲使决速养蟹获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适时合理放养  相似文献   

7.
问:养蟹为什么要有蟹种培育阶段?答:蟹种培育是指Ⅲ期仔蟹培育到年底或翌年春天。这一阶段又称幼蟹阶段,在生产上称为1龄蟹种培育,相当于鱼种由夏花养成冬花或春花。幼蟹一般的出塘规格为5~20克/只,即50~200只/公斤。  相似文献   

8.
<正> 养殖早期Ⅴ期幼蟹,当年可达到上市规格,具有投资少、养殖周期短、效益高等优点。1997年我场发展养殖Ⅴ期幼蟹109亩,从年底捕捞结果看,平均幼蟹成活率20%,高的也不超过40%,影响养殖效益。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养殖Ⅴ期幼蟹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选择幼蟹 可选择3月下旬培育的大眼幼体,经温室培育到Ⅴ期幼蟹,此时Ⅴ期幼蟹比常规培育提早1个多月,可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二、放养规格要合理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成蟹的上市规格。可根据不同养殖方  相似文献   

9.
蟹种培育     
<正>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的小蟹,为时2-3个月。一般苗种培育又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个体达3-4mm;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kg的小蟹。由于蟹苗个体小,又喜集群,对外界环境环境的适应力弱,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产上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养,人为控制有些环境条件,用10-15天时间长到第一或第二期幼蟹;成活率达80%90%。苗种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网箱和土池等。以前两者为佳。  相似文献   

10.
<正> 幼蟹培育指大眼幼体培育成Ⅲ期至Ⅴ期幼蟹的生产过程。生产中为了提高成蟹上市规格,采用温室培育早苗,以获得大规格幼蟹。早苗培育因时间早(大部分在3月初)、温度低、技术难度大,幼蟹成活率普遍较低,一般只有10%左右。我们通过几年生产实践,幼蟹培育应注意如下要点: 一、培育早苗,时间不宜过早。过早温度不易控制,运输困难。适宜在3月底4月初进苗。 二、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选择较近的育苗场进苗,以缩短运输时间。长距离运输,蟹苗体嫩,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大规格幼蟹培育的高产经济效益,研究纳米管增氧在幼蟹培育中,提高饲料利用率,保持水质稳定,提高幼蟹规格和成活率高产量的经济效益,我们于2012年进行了同一条件下“微管增氧”技术和普通养殖技术对大规格幼蟹培育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人工养殖河蟹有了长足发展,其市场前景看好,但因幼蟹培育及饲养管理等技术缺乏,性早熟幼蟹(1龄蟹种)较为普遍,这些早熟幼蟹(俗称小绿蟹),体重均在20g左右,生命力和抗病力极弱,导致河蟹商品规格过小,品质低劣。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往往发生大批死亡,严重挫伤养蟹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实际表明,引起幼蟹早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种质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三类。只要  相似文献   

13.
<正> 池塘养蟹是目前农村养蟹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池塘养蟹的条件优于其它养蟹方式,因此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但是,在池塘养蟹过程中,需要“五防”:一防水浅。用来养蟹的池塘,深度以1.5——2米为宜,不宜过浅。在投放幼蟹前,要对池塘进行整修,使池底平坦,池下淤泥不超过20厘米。然后,注入新水,水深约1——1.5米。幼蟹放养后,要勤换水,并保持水位  相似文献   

14.
<正>夏秋季节是高温季节,既是幼蟹生长期,也是诱发幼蟹发病的高峰期,是提高养殖规格幼蟹成活率的关键时期。结合几年来幼蟹培育的养殖经验,提醒水产养殖户夏秋季节幼蟹塘口的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5.
<正>河蟹养殖的基础和关键是苗种,苗种是决定养殖成败的首要条件。多年来高淳地区一直想方设法建立自己的河蟹养殖苗种供应基地,在蟹种培育上走自育自放的技术路线,实施小池型规模化培育蟹种的创新培育技术,即结合蟹苗到蟹种培育阶段个体小,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学习性,实施小池培育蟹种技术,提高了育种密度和规格质量,亩产一般都在1.2万~1.5万只,放养成活率高,养殖户认可度高、质量好,大大提高了蟹种培  相似文献   

16.
<正> 温棚可以是永久型钢混结构,也可以是简易塑料大棚。大棚一般0.5—3亩为宜,池水深1.5米左右。棚内应有1/5的水面与培育水面相隔离,作为蓄水池。棚内进行高密度虾苗培育,应配备充气机,可向培育池充气增氧。温棚应有足够的淡水水源,可以利用地下可饮用井水,还应有蓄水池对井水进行蓄存和曝气“热化”。温棚应设气孔和门窗,以利于调节温度。  相似文献   

17.
所谓早育蟹种,就是利用4月份之前的大眼幼体培育成的幼蟹种。这种蟹种规格一般在200-2000只/千克之间,当年放养大部分蟹当年可长成商品蟹。其技术要点与传统的养蟹技术不完全相同,主要特点就是要采取强化饲养管理技术,并适当地早放、晚捕、晚上市。在具体操作上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正> 河蟹苗种的科学合理放养,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生产上对河蟹苗种总的要求是: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为了达到以上四点要求,在河蟹苗种放养中须抓好四关。河蟹苗种放养时的质量关:培育幼蟹用人工繁殖的蟹苗。质量要求:体质健壮、活泼,手抓一把轻捏成团,松手后能迅速敞开逃逸。经过淡化,规格整齐,每公斤14—16万只左右。培育蟹种用 V期幼蟹,质量要求:体色呈青灰色;肢体完整,无伤无病、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稻田工程建设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稻田,面积以5—10亩为宜,土质为粘壤土,要求肥沃和保水性能较好。 稻田工程建设包括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环沟是蟹活动的主要场所,沿田埂内侧田间开挖,要求沟宽3米、深0.5米。田间沟与环沟和稻田相连,视田块大小,开控成横沟或“+”、“#”字形沟,沟宽1米、深0.5米。暂养池用于培养V期幼蟹、暂养蟹种和收获商品蟹等,规格为10×2×1米。以上在三部分占稻田面积的10—15%。工程建设的土方约200立方米,用以加高加宽田埂,使之成宽1—2米,高0.5—1米。  相似文献   

20.
<正> 5、蟹苗强化培育 在蟹苗紧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蟹苗的成活率,采取苗期强化培育的措施,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1)强化培育设备:强化培育一般采用池塘架设网箱和小型水泥池两种方式。 网箱规格以3×2×1米效果较好,且易于操作和观察。箱体由聚乙烯网布缝制,网目大小0.8—1.0毫米为宜。上口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