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发现航空港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是:通过航空港的建设,提升经济体的禀赋特征→航空偏好型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边际收益提升→吸引关联性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讨论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因势利导”型政府的相关政策选择,包括针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四个方面。并依据这些结论,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经历了"必由之路→重要工作→重大战略→最大潜力"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现阶段城镇化之所以承载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就在于中国特色城镇化引领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外需驱动的外生型转变为投资与消费驱动的内生型;引领着工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解决重工业健康发展问题、工业化区域均衡发展问题和工业品产能过剩问题;引领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与提高农业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3.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作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其航空物流产业近几年来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配套设施还不完备、综合服务能力较弱、人力资源匮乏等。鉴于此,本文以郑州航空港区域内物流环境SWOT分析为主线,探讨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物流的未来发展思路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建设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规划,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助推郑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其充足的比较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挑战。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落户郑州。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大枢纽、大产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台商入淮为切入点,通过对淮安经济政策、历史文化、交通运输等区位条件及淮安当地台资企业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初步得到台商入淮投资的相关认识,综合分析评价淮安当前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探究"台资入淮"的根本原因,提出对于巩固提升台资集聚高地,争创国家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是全球共识。但目前在理论界对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等基本问题却没有进行应有的阐述。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认为:低碳经济是在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下的“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四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通过构建低碳型产业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发展低碳企业和低碳产业、低碳园区和低碳城市,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发展,最终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的科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立后,主导产业的确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五大原则,即扩散效应最大化准则、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关联度准则、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及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原则把脉郑州航空港,应把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作为实验区的主导产业。推动实验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须实施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实行链式招商,大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依托矿业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与支柱。近三年来,矿山企业以及相关的资源型产业效益下滑,落后产能严重过剩,所酿成的资源、环境及社会危机非常严峻。促进矿山企业树立基于"良心、良知、良能"理念的良善价值观,切实履行生态责任,是矿业及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矿山企业及相关产业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的生产运营模式,需要建立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赢,与所在区域共荣,与区域生态系统共生,旨在提升生命力、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责任体系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四大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差异化诉求,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可以有效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激发技术创新。采用2004—2014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成本效应、创新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方面对比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污染产业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在四个地区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费用型规制、投资型规制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创新效应;费用型规制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中部地区污染企业形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在西部产业集聚地区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流入;费用型规制、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建设项目“三同时”投资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流入东北地区。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组合以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克拉玛依是一个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占主导,其他经济成份极其有限;在产业结构中以国家战略性产业——石油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比重很小;中央直属企业占主导地位,地方企业比重较小。2008年以来由于石油价格下跌、金融危机等原因,地方企业受中央投资及原油储量、产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地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地方企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企业发展要以"规模经济"为导向,是世界资源型产业的普遍规律.与西方大多数资源型企业所体现的规模经济特征相比,我国资源型企业在此方面亟待加强.本文在分析世界资源型产业的集中特性和西方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资源型企业在规模经济方面缺憾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变量标准化模型,选取1995~2011年我国四大经济区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区域资源要素生产率问题。结果显示: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最大而人力资本的贡献作用并不显著,区域经济增长属于资本驱动速度型增长,产业结构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可以通过优化资本投资结构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在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发展现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坚持市场化人力资本投资成为提升区域资源要素生产率水平等选择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2020年间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探讨纳税信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能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缓解投资不足和抑制过度投资,倾向匹配得分法和HECKMAN两阶段回归法证明这一结论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纳税信用更能显著提升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并减少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作用机制探讨发现,通过改善投资机会和获得更多机构投资者持股,纳税信用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研究结果拓展了纳税信用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为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和企业纳税信用评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更大。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应提高物质资本投资在三次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引导产业升级,加大对教育投资投入,促进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和河南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金融风险加剧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难题。为了完成发展动力转型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在降低投资率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这两种政策调整之间存在着冲突情形,因此需要在其中进行政策搭配。主要是在降低投资率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尤其是重点调整与政府主导投资政策相关产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并且在推动与投资相关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逐步培育新的市场需求以引导新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经济转型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逐渐兴起,而其中,技术获取型OFDI占据主要地位.本文依循产业选择—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路径,归纳总结了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OFDI的特点与现状,分析其在上述三个环节中的策略选择,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台商入淮为切入点,通过对淮安经济政策、历史文化、交通运输等区位条件及淮安当地台资企业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初步得到台商入淮投资的相关认识,综合分析评价淮安当前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探究“台资入淮”的根本原因,提出对于巩固提升台资集聚高地,争创国家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0~2009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构建动态计量模型,通过两步系统GMM方法检验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有效降低了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提升了市场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要素分解检验、IV-2SLS估计及样本期分段检验的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主要通过加速"去过剩产能"和边际产业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生产率三条途径来化解我国要素市场扭曲困境。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反哺"国内市场,这是当前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0~2009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构建动态计量模型,通过两步系统GMM方法检验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有效降低了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提升了市场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要素分解检验、IV-2SLS估计及样本期分段检验的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主要通过加速"去过剩产能"和边际产业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生产率三条途径来化解我国要素市场扭曲困境。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反哺"国内市场,这是当前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西部金融》2003,(4):29-30
一、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作为西北地区的桥头堡,积极响应我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率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的系统构思,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而言,陕西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外资短缺的"瓶颈"制约.其微观效应主要是缓解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乃至所属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陕西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影响力;宏观上,有助于用"两条腿"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引致三大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飞跃,并且增强了与投资国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使陕西的外向型特征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