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影响,对19952010年54个发展中国家的6个子产业的产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识产权保护与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流量和贸易开放的协同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高对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低技术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因素有多方面,因此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河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选取1995—2015年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得出多元统计方程。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构成等因素,对河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大。最后,本文根据河北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提高河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利用现代制造业98个细分行业20062010年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20062010年间我国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有所提高,技术效率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原因。计量分析表明,外贸依存度、行业规模、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均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李霞 《价值工程》2014,(3):64-65
本文主要根据2001-2011年江苏省用电量样本数据,建立了江苏省电力负荷与人均GDP、工业化以及人口数之间的多元回归预测方程,并预测了江苏省2014-2020年总用电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3,(6):26-32
根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的数据估算的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基于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STIRP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河南省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未来的拐点将出现在人均GDP为28000元和23000元左右;若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标顺利实现,则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17%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0-2018年的相关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预测保定市2019-2035年间的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下,保定市未来碳排放量呈增长的趋势,并且在三种情景中碳排放量最高;技术减排和绝对低碳减排情景下,未来碳排放量显示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绝对低碳减排情景下碳排放减少幅度最大。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市已经实现碳达峰,未来应进一步通过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村物流需求量的组合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窦宁  赵庆祯  黄春波 《物流科技》2008,31(12):96-99
农村物流需求量的预测对于农村物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把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农村物流需求量预测指标.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双指数平滑及移动平均单预测模型。根据得出的单项预测误差数据,采用折扣系数法建立组合预测模型,使得组合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单项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18):7-12
随着全球垂直专业分工的深化,环境责任划分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全面了解全球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造成的污染转移,而且有助于全球低碳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数据,将全球划分为EU-27、OECD、BRIC、ROW四个区域,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分析1995-2009年各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实际负责的碳排放责任与应付责任的差异。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EU-27、OECD基于消费原则的碳排放责任显著高于其基于生产原则的碳排放责任,而BRIC和ROW则恰好相反,存在突出的"碳泄漏"问题。两种碳排放核算原则下的碳排放量差额在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9.
薛维  高洋 《价值工程》2019,38(17):176-179
以能源平衡表数据为基础,采用IPCC指南排放因子,运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分解法建立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对辽宁省2006-2015年间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业能源、经济增长、人口、生活能源、居民收入等七个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分解,并对影响因素构成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经济增长、人口、生活能源、居民收入是促进因素,产业能源、产业结构是抑制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章还提出了辽宁省碳减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6%。本文从结构节能的角度,利用1995~2009年的数据,对全国产业结构与单位GDP能耗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降低单位GDP能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的GDP增长会导致单位GDP能耗的上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20002007年企业层面面板数据,首先计算中国制造业的集中指标——EG指数,然后构建计量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关系,证明贸易开放因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是显著的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采用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对1995-2011年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除1997-1998、2002-2004年的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状态以外,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弱脱钩关系。从行业看,农业、食品/饮料/烟草业和其他制造业脱钩状态最为显著;石油/炼焦加工,金属冶炼/压延行业的脱钩状态最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拓展的Tapio脱钩模型得出:人均收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的影响则较小。因此,我国应通过提升高碳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速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以实现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5-2009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了基本的分析框架。首先以全国各省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城市化对中国碳排放的整体作用方向,然后利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大;就不同省份而言,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均会使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发生变化,且相对而言,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测度及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计算1995-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了人口因素(按年龄分为两组)、经济因素对中国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对未来碳排放水平进行科学准确地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区间灰数DGM【1,1)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进行碳排放预测所需实验数据少,预测精度高,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无锡1995-2008年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对无锡碳排放量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多种对应的建议,改变影响因素的量从而最终减少无锡碳排放量,这一系列的建议能够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在无锡发展低碳城市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决策参考.此研究能够在应用层面提出无锡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控制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已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水泥工业是碳排放量最大行业之一。本文根据水泥生产工艺设定排放系数,设定不同情景对水泥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认为通过综合治理方法可以降低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0年新疆产业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时序分析,然后引用完全分解模型对生态足迹动态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三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总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新疆总的足迹呈上升趋势,产业生态足迹变化各异,在第一、三产业足迹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足迹增加较快;在生态足迹变化的分解效应中,经济规模效应是推动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在波动中也缓慢拉动足迹增长,而技术效应则驱使足迹下降。产业结构与资源压力状况不协调,应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7,(4):12-17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及明显型高碳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节能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等,降低明显型高碳行业及非典型低碳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