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沛玲 《价值工程》2013,(21):287-288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依据统计数据分析当前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励的视角设计低碳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有效推动低碳校园的建设,营造低碳大学城,并为国内其他高校和大学城区低碳建设提供借鉴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关于低碳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石化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针对当今我国高校校园内存在的大量高能耗、低效用、不环保、不节能等现象,应通过大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适度缩短北方高校冬季授课时间、推行二手教材使用制度、推进高校车改制度等措施,从日常运营管理,师生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上积极向低碳、节能、环保的方式转变,创建校园低碳生活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进行低碳校园建设,需要学校实施低碳政策,对学校相关部门、后勤服务中心、个人以及学生组织四个方面产生综合影响。文章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的调研,了解低碳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方案,构建了低碳校园建设的"奔驰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通过对大学城6所高校共739名学生进行调查,在了解大学生低碳行为践行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目前低碳校园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学校、政府三个角度对低碳校园建设提出对策和意见,希望能为其他高校及大学城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作为节能减排单位之一,应提高建设低碳校园生活的思想意识,积极探索建设校园节能减排的制度安排。本文从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兴起及内涵为出发点,总结了校园低碳生活有利他性、环保性、科学性以及可再生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接着从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工作分析出节能减排是实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基础、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使命等必要性;最后,针对高校校园在节能减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从制度的缺失角度分析,并提出了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应从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合理制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构建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体系、构建节能减排创新制度体系、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等方面弥补制度缺失。  相似文献   

6.
孙广彪 《会计之友》2012,(32):54-55
在低碳经济时代,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文章从"低碳校园"角度出发,利用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及其他手段,探索"低碳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目前中小学校园能源的利用现状及校园各种能耗的运行状况,充分发展低碳效益的环保生态概念,对西安周边中小学的沼气及其他能源利用状况调研取证,并对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实行低碳生态循环模式的校园实地考察,参考诸多详实资料,在一定程度上预算出该循环系统的支出和收益。同时评估绿色、低碳校园的环境、社会等积极效应,以期构造一套更符合当地或特定地区的优化循环系统,使低碳经济模式更具常规性质。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是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以低碳生态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绿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整治是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催化剂,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建立经济一社会一低碳一生态一环境的综合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都是目前的热门词汇。如果将低碳概念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倡导低碳互联网的建设,低碳将促进互联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则会使低碳概念更快更经济的融入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姚东铌 《企业导报》2010,(4):237-238
互联网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都是目前的热门词汇。如果将低碳概念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倡导低碳互联网的建设,低碳将促进互联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则会使低碳概念更快更经济的融入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环节,其低碳化建设对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初步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碳旅游景区的内涵,分析了建设低碳景区的现实意义。并以深圳东部华侨城景区为例,从碳汇建设、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经营、低碳宣传活动五个方面探讨了低碳景区的建设举措。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自2008年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以来,从低碳理念的树立到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提出,到培育低碳产业的发展,保定市始终坚持着明晰的发展思路。保定市在低碳建设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也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总结了保定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和形成有着深层的驱动力和发展机制。本文从低碳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入手,通过对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发展低碳城市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自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用而生,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文章综述"低碳"的有关理念,结合英国和日本等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宜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并彰显低碳城市理念的道路,重点以能源结构低碳化、经济结构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以及技术发展低碳化为突破口来探索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低碳城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对低碳城市相关文献梳理把握的基础上,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深入研究了低碳城市的含义、构成低碳城市系统的基本空间单元、支撑低碳城市运转的体系、低碳城市的生态系统及社会系统等内容,并基于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70,自引:11,他引:70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企-民共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社会,发展低碳园林不仅是低碳经济的时代性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明天,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低碳园林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最有效地手段,通过建设低碳园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同时还能够促进生态平衡,并且还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建设低碳园林的途径中,必须要对其内涵和建造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才能够使园林更具时代气息和代表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低碳园林的建设水平,加大对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低碳园林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然后对低碳经济时代低碳园林的生态学突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低碳园林的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凤香 《价值工程》2011,30(2):228-229
低碳经济是人们面对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一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在带给人们思想理念更新的同时,还切实地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为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问题颇值得探讨。在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低碳经济的教育内容,并有机探索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其低碳化发展,对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标准体系是城市社会低碳发展各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的有机整体,是指导、协调低碳技术标准化与各领域子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蓝图,对系统地推进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提出区域低碳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想、建设路径、重点和步骤、目标,并勾画了长株潭城市群低碳化发展的基本指标,为城市群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红芳 《企业导报》2012,(5):135-136
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从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我国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结合达州区位和产业特点提出达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