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礼法的关系。文章开篇便对礼法的起源问题给予了说明,指出中国传统立法观念中一直贯穿着两条主线:温情的"礼"和残忍的"法"。本文第二部分具体探讨了中国古代存在的礼法关系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礼法对立观点,另一种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主张礼法结合的观点。礼法结合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第三部分结合中国现实问题,指出应借鉴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思想,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将完善法律与加强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起源历来是学术界关心的论题,有些观点根据“纺纱为了织造”的预设,推断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明显存在着断代的滞后性,而有些观点则根据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球,断定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起源于10万年前,显然这种断代存在着拔高性.基于考古发现的逻辑分析,对传统观点提出疑问,并指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自史前人类进化中就出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国际法发展进行时空考察是国际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国际法发展是时空的统一。国际法有古代萌芽和西欧中世纪的源流,自17世纪诞生之际仅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地域性法律规则。此后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国际法开始了全球化进程,终于成为全球唯一的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又进一步立体化发展,分别扩展到海洋和太空,以适应全球问题新的挑战。中国必须对此有所对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法视角分析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进而透视西方学术界和政治界提出的为违背国际法行为进行辩护或制造舆论的所谓新的国际法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浅谈宋朝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它出现于唐朝,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持续了千余年.书院教育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书院制度,南宋时期达到了极盛.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主流: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说明古代和谐思想一些主要观点;接着分析古代和谐思想中一些偏见,出现悖论。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强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象有些人那样,连精华也抛弃掉,全盘否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提出如何充分发掘并弘扬中国古代的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既是国际法的理论问题,也是沙及到各国实践的问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效力等级问题以及国际法如何在一国国内适用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趁势的背景下,重断审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很有价住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空间、时间以及商圈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的演进过程,并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圈与近现代商圈不同的特点,最后以北宋时期的东京城为倒对中国古代城市商圈进行了深入和完整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重农抑商"是我国的传统经济思想.该思想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它的形成蕴涵着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政治文化丰富的合理资源.这一思想促进和巩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久发展,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以唐宋两朝作为分析的历史时期,阐述了古代消费税思想的一个重要变化,即主张"一切通商"."一切通商"的消费税思想萌芽于唐朝,盛行于宋代,这一思想的产生与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但亦存在较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国内外的历史和现状为依据 ,阐述了古代社会、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并依据个性寓有共性的原理 ,揭示出政府经济职能发展的一般规律 ;分析了政府经济职能一般理论的意义(其中包括为研究中国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提供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和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发展阶段。从法律角度看,儒家法文化主要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主流法文化的作用,先进的法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发挥着主流法文化的作用。两者既然是中华法文化的发展主流,肯定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又囚时代不同而在许多方面大相径庭。在立法思想层面,既比较了他们不同的地方,也比较了他们相通的地方,同与不同皆有其内在缘由,分析儒家法文化有助于建设先进的法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重大误解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法重大误解制度中的误解概念、误解标准和撤销权是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澄清与辨证 ,对重大误解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误解概念 ,笔者比较了两大法系的误解观 ,阐述了我国的研究现状 ,并对误解概念作了论证。关于误解标准 ,笔者对传统标准提出疑义 ,指出了这些标准可能引发的混淆。关于撤销权 ,笔者则对撤销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撤销权的消灭时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和发展是财政机会主义在我国制度背景下的特殊表现,并存在双向羊群效应,这使得中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在短期内迅速积聚巨大风险,并可能从不同路径传导至中央政府和宏观经济运行层面。为防范这一风险,除应多管齐下克服双向羊群效应,迅速遏制地方政府利用投融资平台的过度融资冲动之外,也应建立克服地方政府财政机会主义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周以迄清朝,中国历代法律都严厉禁止任意宰杀牛,规定了相应的屠宰标准和审批手续。无论是牛主(牛的所有者)还是他人,私屠乱宰牛都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制度的实施不是出于宗教的信仰或禁忌,也不是为了保护动物的福利(生存权),更不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而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耕牛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一制度对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近现代耕牛保护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对我国公司章程的合意属性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契约、宪章和自治法,但都没有经验证据作为佐证。本文对2006-2009年期间A股公司章程中有关董事会六大权力限制条款的设置情况进行了逐项统计,发现绝大部分A股公司并未严格按照证监会颁布的《公司章程指引》的强制要求在公司章程中逐一设置上述条款,已经设置的章程条款的经济后果并不总是一致且正向的,而且,不是所有公司股东都能够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董事会权力予以恰当的限制。这一研究发现支持了我国公司章程合意属性应为自治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在我国法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地位和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利用ICSID国际仲裁机制,从立法上,可将我国能作为ICSID当事人的机关规定为"中央人民政府及经其同意的其他政府机构";在ICSID仲裁的争议范围上,应将除有关我国法律有效性的争议和中国法律解释的争议和国有化合法性争议外,其他争议均可考虑同意ICSID仲裁解决;在协议仲裁要件上,我国除在有关的国际条约中约定ICSID仲裁条款外,还可在与外国私人投资者的投资协议中约定ICSID仲裁条款.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持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本文针对实践中的某一案例,提出了“自然债权”的“维权”问题。从“自然债权”是否真正消失“权利”、我国《破产法》的具体规定、以及法的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提出了“过了诉讼时效”的自然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时,也能实现自己实体意义上的债权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