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形成。目前我国已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且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因而外汇市场供求和国际收支状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逐步加大。本文基于外汇供求模型构建了我国国际收支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口、外资流入和外汇储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巨额外汇储备带给我们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0年起,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迅猛增长,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增至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如何防范由此带来的风险,这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概况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是一个外汇短缺的国家。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之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和币…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外汇收支行为和国际收支现状将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汇率与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收支的相关性、人民币的汇率风险也都随之将发生变化,为适应这种即将到来的变化,应适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实施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勇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140-144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文章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得出我国流动性过剩与现行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占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要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外汇外资与国际收支均衡宗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外汇储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宏观调控较紧的情况下,出现了储备增长、汇率升值、国内通货膨胀并存的状况。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均衡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1995—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对象,是因为1995-200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我们知道一国货币的汇率和该国的国际收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在金融资本帐户还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无疑对我国的国际收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1995~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无疑对探究1995-2002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走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彬 《改革与战略》2009,25(5):72-74
全球金融海啸以前,我国经济失衡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收支顺差透过储备资产引发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国内房地产投资过热。文章通过对国际收支顺差、外商投资与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外商投资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扭转经济对出口与投资依赖的格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外资流向、规范管理房地产投资等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要解决当前我国以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为特征的内外均衡冲突,在短期内,应该进行人民币升值,并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配合;从长期看,应该进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且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1.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真谛。一国的国际收支政策不是各项对外贸易政策和资本流动政策的简单加总,而是一国有关对外贸易、资本国际流动、汇率、外汇管理等政策的综合与升华。严格地说,我国至今仍然没有制定明确的国际收支政策,只有单项对外经济政策,这些单项政策之间缺乏内在  相似文献   

10.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一)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二)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三)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四)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五)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对外汇和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1.新外汇管理体制有可能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下,汇率并轨,取消了官方牌价而  相似文献   

11.
一国的汇率制度稳定与否,关系到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受外界的影响,人民币是否贬值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其中人民币“贬值论” 尤为引人注目。笔者 试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内在因素的探究,以期加强外汇管理,抵御国际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际金融的理论,国际收支状况与外汇汇率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而汇率的变动又会影响国际收支的状况。国际收支以经常项目为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进出口额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文章通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上述理论并作相关的分析。得到了出口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变动是负向的且长期存在,而进口额对汇率的变动影响时正向的,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影响时长期存在的。汇率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相比于对出口额的并不明显,但对两者的影响都是长期的等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适度放宽外汇管理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便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报告》2002,(79):1-15
我国对境外投资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考虑到我国开放的新形势,及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综合影响,目前应适度放宽对境外投资用汇和国际商业融资的限制,简化外汇管理程序,取消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以便促进境外投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作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支持本国汇率稳定,保证国际清偿能力,维护本国信誉,但外汇储备规模过度,也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展开,我国的国际收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仍有缺陷,我国的国际收支仍未达到均衡,具体体现在:外汇市场未反映外汇的真实供求,过多的外汇储备、人民币高估可能性增加。只有进一步开放对外汇的管制,大力发展外汇市场,我国的国际收支才会最终向均衡靠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主要项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回顾,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并考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宏观、微观和金融市场三个层面进行考察。从宏观层面看,汇率改革能够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对减少贸易失衡和调整国际收支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由于持续的升值预期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入,影响经济金融稳定。从微观层面看.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业等行业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冲击,非贸易品部门则受益于人民币升值,FDI 投资区位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有利于我国转变过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从市场层面看,更大的汇率弹性使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外汇风险上升,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和推动资本账户开放。  相似文献   

18.
一、汇率并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从1994年元旦起,我国就汇率及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第一,结束80年代初期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即中国境内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各类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企事业单位经营出口、旅游、服务、海外投资和劳务承包所得外汇收入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外商投资企业除外。境外法人或自然人作为投资汇入的外汇以及个人所有外汇、经批准具有特定用途的捐赠外汇等,允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现汇帐户。同时取  相似文献   

19.
双周集锦     
三项措施应对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反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也要以政策调整来促进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三项政策调整包括:一是继续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二是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三是有序可控地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稳妥推进对外投资,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国家发…  相似文献   

20.
浅谈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汇率频繁而又不规则发生变动和银行外汇业务交易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汇率风险已成为影响银行成本收益和经营稳定性的关键风险之一。本文分析了在新的汇率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外汇风险,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提出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管理策略和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