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首批4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的江苏省金湖县为例,从区域生态约束、湖泊水环境保护、水体水质安全、水处理管网建设和农村环保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其生态文明深化创建过程中面临的约束因素,提出了优化县域国土开发格局、推进流域性联防联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县域污水处理能力以及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绩效考核等措施建议,为江苏及其它水网稠密地区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通过对生态弹性力、支撑力、压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分析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地区差异的随机分布特征,生态支撑力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主导影响,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养老人才缺口日渐加剧,于是我国养老人才培养逐渐被提上日程。因此,对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养老人才培养相关内容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重点阐述浙江省丽水市养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丽水市养老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养老人才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帮助解决养老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为重要依托,探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并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分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探究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以此为据,提出了新时代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柄息地,也是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已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柄居空间.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剖析,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并以长沙市为例,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拐讨.  相似文献   

6.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轻微的环境损害的前提下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是现阶段湖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而关键的问题之一。基于2005—2014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PI)计算出湖北省地级市生态效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2005—2014年湖北省的生态效率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全省各地的环境生产总体状况呈现出环境生产技术水平大幅下降,环境生产效率却在上升的形式。但由于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小于技术退化的程度,最终使得湖北全省全要素环境生产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理念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为我国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地处长三角的苏州市相城区为例,在阐释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相城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症结所在,提出水动力、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的发展思路,构建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绿色发展策略,并对今后区域生绿色发展道路予以展望,为区域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生态保障作用。文章以甘肃省泾川县为例,总结提炼了一般意义上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在生态意识文明上,以培育生态文化为目标;在生态环境文明上,以整治农村环境为基础;在生态行为文明上,以突出环境友好为关键;在生态产业文明上,以实施循环经济为支撑;在生态制度文明上,以构建制度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人们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大,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发展水平指数模型、系统协调度指数模型和绩效模型;并对昆明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评价,为系统性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按照“理论构建—实证分析—路径探究”的研究脉络,探究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生态城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吸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激活城市内在发展动力,也可以与共同富裕实现有机衔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湖州市整体上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可继续释放的潜力,但是仍面临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内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从多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与共同富裕有效衔接的路径,以期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功能薄弱,致使系统生态失衡。能否实现农村金融的生态平衡事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出现的系统性缺陷及生态失衡的原因,提出调节农村金融生态平衡及有序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宿迁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是宿迁市的第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宿迁在建市之初,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品牌。宿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行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轮作倒茬,协同进化;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原理;庭院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液、沼渣肥田,生物链索式相互制约等,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建设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措施,走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16.
经济增长及其质量问题是政府和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科学性。文章从结构生产函数入手,通过引入势效系数,使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更加科学。文章在具体测算过程中,对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存量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发现这五个变量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从而可以说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更加符合统计学规律。最后,以回归模型为基础,按照文章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方法,测算了河北省1990-2012年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并针对测算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河北省经济调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与共赢。然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总结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在剖析其成因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期望能为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为背景,分析江苏科技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探讨协同治理背景下区域科技资源生态群落。以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双维度分类为发端,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群落中企业种群增长与代谢趋势,阐述区域科技资源生态系统和谐共振机理,并提出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配置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考察不同因素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采用动静结合法可以较合理地估计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京津冀整体未达到资源配置有效状态,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正向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而能耗水平则产生了消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座城市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基本上由种种建构城市的技术所衍生出来.技术的感性文明与城市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的感性文明是指技术流程立足于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健康、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将此理念外化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上,使民众在接触、享用技术产品中感受和美之意.它是当代技术的内在规定,富有人文情感、生态学意义和未来学观念特征,是现代工业文明转向后现代文明的要素.技术的感性文明是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能够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降低城市生存与扩张的风险;同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