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企业漂绿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绿色产品的畅销,市场上的漂绿行为也日益严重。本文揭示了企业漂绿行为的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含糊其辞、偷换概念和误导消费五种表现形式,并从经济利益、行政、经济学和认知四个方面深刻分析了造成漂绿行为的原因,并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漂绿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十分坚决。一些知名企业虽然在形象公关和社会责任报告里宣扬其环保绿色理念,但实际上却采取各种粉饰和美化其自身“环境业绩”的漂绿行为。治理企业漂绿行为不仅监管难度大、识别困难,而且缺少针对企业漂绿的法规条款。通过对企业漂绿行为进行识别探究,提出治理企业漂绿,除了提高企业自身责任观念、边界意识,还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网络,实现企业漂绿中各系统、各组织、各阶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人们对于绿色生活、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在此大环境之下,许多企业为了追逐超额利益,表面上承诺绿色经营,实际上却采取了相反的伪社会责任行为,即漂绿。然而,漂绿行为虽然让企业取得一时之利,却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损害消费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对环境造成污染等。与传统治理不同,本文通过探究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企业漂绿,分析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找准定位,即政府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提高便民服务能力;企业强化自我管理,制度引领发展;环保NGO增强话语权,提高专业权威;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学习,增强维权意识,以期更好发挥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环保行为备受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施漂绿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旨在降低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通过运用时间行业双向固定模型研究了公众环境关注度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的提升可以减少企业漂绿行为。再通过对模型进一步检验,发现媒体报道可以增强公众关注度对漂绿行为的抑制作用,且公众关注度对企业漂绿行为存在异质性,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层面的碳减排对于中国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但企业为迎合监管、粉饰经营业绩具有“漂绿”倾向,即以虚假不实的方式对碳排放信息进行“粉饰”。目前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缺乏系统梳理,尚未形成对企业“漂绿”的完整认知。基于此,本文首先筛选梳理2003至2023年发表的263篇英文文献和142篇中文文献,以可视化方式科学呈现企业“漂绿”的发展脉络和研究主题。其次,系统梳理不同研究视角下企业“漂绿”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及识别测度技术,剖析其前因后果,凝练其治理对策。再次,对既有的企业“漂绿”研究进行述评,指明其研究前景和研究不足。最后,将企业“漂绿”置于复杂经济社会系统,提出未来研究值得探索突破的六大议题,即构建基于复杂经济社会系统的企业“漂绿”行为多维理论协同整合分析框架;强化对企业“漂绿”概念内涵的认知与解读;深化企业“漂绿”复杂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研究;拓展企业“漂绿”复杂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的研究;基于复杂组态视角拓展现有研究方法;拓展基于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漂绿”研究。本研究明确了企业“漂绿”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方向,为后续基于中国情境开展有关企业“漂绿”的复杂系统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推动企业真正履行环境责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基于2010—2021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可以抑制企业“漂绿”行为;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集中,其退出威胁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越显著。进一步的路径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能够直接抑制企业管理层与控股股东自利倾向,并引发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从而强化共同治理力度。此外,在企业为非国有性质、审计质量较低、地区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具有更强的绿色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绿色产品产业规模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于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量的扩张,企业规模扩张的贡献率不足20%,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粗放式增长的特征。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实施"局部化"绿色品牌战略,且农业龙头企业"绿色化"规模扩张有停滞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绿色农业扶持政策激发龙头企业绿色认证激情,但制约其绿色化规模增长;二是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联合品牌特性转移消费者"绿色态度",通过品牌联想机制"漂绿"企业形象,通过"局部化"绿色食品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减缓"绿色化"扩张意愿;三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实施非农化战略,通过"漂绿"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绿色化"扩张冲动减弱。因此,政府部门要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绿色化"扩张为抓手,建立绿色食品管理部门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原有的绿色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形成针对大、中、小不同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在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使用2016—2022年中国ABS市场的产品发行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构建绿色和非绿色ABS匹配集,基于漂绿风险视角考察了绿色ABS发行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绿色因子显著降低了ABS发行利差,这意味着我国绿色ABS市场存在正的绿色溢价。异质性分析发现,具有信用增级措施和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绿色ABS有更高的绿色溢价,说明投资者的漂绿担忧程度越低、亲环境偏好度越高,支付绿色溢价的意愿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向市场释放积极的绿色信号,第三方绿色认证和发行人的环保业务降低了投资者的漂绿担忧,提高了绿色溢价;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弱化了绿色认证的信号效应,但不影响绿色业务的信号功能。本文结论为我国优化绿色融资结构、完善绿色认证体系和实现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今漂绿现象愈发普遍,但学术界对漂绿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现有研究多从利益相关者、信号理论角度出发。尽管近年来制度理论视角的漂绿文章在逐步增多,却未有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论述。论文结合近30年国内外关于漂绿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企业漂绿行为的驱动因素与后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并基于新制度理论视角,从合法性三种维度、同构的三种类型等方面分析企业漂绿的前因后果,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为未来研究和企业、政府、媒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樊莹 《新经济》2022,(3):104-107
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理论应用而生.绿色金融是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可持续金融.对我国经济循环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中,部分企业为获得绿色金融的融资政策支持,将"非绿"项目通过包装、加工"漂绿...  相似文献   

11.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八个方面具体探讨了"rather/和"fairly"的词义差别,以及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刍议环境税的"大棒"与"胡萝卜"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税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框架下提出的重要税种,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很多年。目前环境税的开征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提上日程。鉴于西方实施环境税的经验,本文认为,政府在征收环境税时,应注重其大棒与胡萝卜双重效应,分析其短期与长期效应,权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税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5.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6.
苏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始终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端于苏南的乡镇企业,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90年代初期因浦东开发带动的外资涌入,使这里的外向型经济独领风骚;20世纪末乡镇企业的民营化改制,为苏南经  相似文献   

17.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9.
徐翔 《开放时代》2011,(3):46-60
"家国论"可谓儒家政治学说最根本的部分,它往往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本文由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论出发,借由其关于基于家庭的两种道德模式——"严父模式"与"慈爱父母模式",考察儒家(孔孟)的"家—国"观。作者试图指出,儒家的家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之父母"观念更接近莱考夫理论中反权威的"慈爱父母模式"而非"严父模式"。由此,作者尝试从权利和道德两个面向重审"国之本在家"的意义,及其可能启示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胡建渊 《经济师》2001,(7):24-25
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 ,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同时 ,不能排除任何人对这种公共物品的享用。其经费不可能也不该由微观经济主体予以满足 ,而只能或只应该由社会的代表———政府予以满足 ,就是说 ,应由政府通过安排财政支出来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