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海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卓玛措  冯起  司建华 《经济地理》2008,28(2):308-313
通过近20年生态经济系统各能值指标的分析研究表明:青海省环境负荷率低、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也较低,人口承载力目前略高于下限,远远低于上限,说明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相对较低,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演变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青海省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开发强度和发展水平低,且系统运行主要依赖本地资源,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省份;很高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表明经济不发达,开发程度很低,但同时也说明青海省是一个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地区。并从能值分析的角度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分析的江苏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态势及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能值分析方法可同时定量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因而对合理评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订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江苏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近20年来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实现江苏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能值理论与方法为基础,采用不同的能值指标和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性指标对东莞市的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应指标进行比较,评价东莞市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东莞市全年利用总能值比较丰富,但经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外界的支持;东莞市自身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压力较大,远远超过了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东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结合东莞市实际,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值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对长沙、株洲和湘潭2000-2009年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动态能值分析,剖析了3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比较差异,结果表明:长沙作为省会城市,自然资源能值丰富,10年间变化甚微,国民经济能值和人均能值等指标呈现上升趋势,核心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3市中具有难以逾越的优势和地位,单位GDP能耗和电耗逐年降低,并在3市中最小,但其环境负荷率越来越大;株洲自然资源能值、国民经济能值和人均能值量等能值指标比湘潭略有强势,单位GDP能耗和电耗也比湘潭小,而湘潭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指标整体而言处于劣势。在此形势下,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对策,以便加强区际资源互补和消除行政壁垒,保障较好的能值匹配,使能值流动得到优化并趋向最大化,促成城市互补、互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能值分析以能量为单位定量评估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生态流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评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能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指标,阐述了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最后分析了应用能值分析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经济能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军民 《经济地理》2007,27(3):489-491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态耦合进化的机制和功能.用能值理论、方法计算、衡量和比较山地、绿洲、荒漠间能量流动、储存或转化的耦合机理和系统表达,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玛纳斯河流域能值自给率达98.06%,可更新资源能值比率65%,山地、荒漠是MODS耦合的生态支撑条件;总能值使用量仅有0.52×1023sej/a,进口能值比例仅为13.46%,能值投入率0.09,人均能值使用量仅为1.12×1010sej/a,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值使用强度仅有1.22×1011sej/a,环境负荷率仅为12.12,能值产出率1.22,资源强度较弱,环境负荷率较低,应在立足区域特色优良低能值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引进关键稀缺性高能值资源,加强高能值产品的反馈支持和贸易输出,在夯实生态流能值基础的同时释放能值利用及转换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在原始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值分析理论,建立更加完善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吉林省的人均能值生态赤字在逐渐增加,这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相悖的。因此,吉林省有必要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而能值分析则是生态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循环经济理念和能值分析系统的概念,进而引出能值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循环经济系统评价中,提出了循环经济系统的能值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能值分析方法是用于测量和评价环境资本和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一种新方法。文章在对能值理论以及国内外对理论运用情况进行大量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划分了能值理论发展阶段,分析了能值理论的应用层次,总结了能值理论学界的研究特点,并对能值理论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大胆预测,以期为后来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关伟  金一 《经济地理》2020,40(2):31-40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为厘清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影响,文章构建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三者的时序演进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2001—2016年,能源利用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较弱。经济增长水平发展趋势良好,但仍然存在地区差距。生态环境各地区差异明显。②空间格局上,能源利用呈现出以点带面的特征,经济增长整体呈现东部大于中西部的特征,生态环境前期南方落后于北方,后期各省市得到平稳发展。③东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呈现出经济增长大于能源发展,且首期至中期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而言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大致持平,在首期和中期时冲击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上呈现出能源发展大于经济增长,至中期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波特假说”和新发展理念,探讨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将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起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累积动态效应,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DID检验,发现结论依然成立。(2)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政策促进效应显著,而中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则呈现不明显的抑制效应。(3)机制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促进共享发展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其中,共享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大,其次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而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较小。(4)分区域机制检验发现,东部地区共享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大,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次之,能源结构的中介效应最小;中部地区中介效应最大为能源结构,其次为绿...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不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应当遵循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统一的原则,把徐州与蚌埠培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把淮河干流沿岸打造为经济发展轴线。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开发轴线的构建。淮河流域应当把握机遇,壮大徐州与蚌埠的经济实力,提高淮河通航能力,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仇方道  顾云海 《经济地理》2006,26(6):1022-1025,1050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场所理论的徐州都市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泓  陈修颖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3,23(6):766-771
从非场所理论产生背景、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都市圈概念和形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徐州为例,剖析了其发展条件,提出了徐州都市圈发展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金融发展却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存在问题较多,因而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能源消费方面,需要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引进先进技术与加强自主研发相结合,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金融发展方面,需要改变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通过金融渠道为西部经济增长注入稳定、长期的资金,并注重低碳金融发展,真正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苏北五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地区指江苏北部的五个省辖城市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以及下辖的24个县域单位。江苏县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单元,在选择2008年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江苏苏北5个城市24个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的苏北5市当中,盐城和徐州的整体实力是最强的;在最后一个档次的9个县当中,徐州2个,宿迁2个,连云港2个,淮安3个,盐城没有,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苏北5市当中宿迁、淮安、连云港仍然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分析——以徐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分析了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即:生态经济系统紊乱;经济发展没有生态化,过多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序次较低,生态产业发展薄弱;社会问题较多;城市吸引力下降等。探讨了徐州利用生态经济建设实现成功转型的首要问题是进行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打造生态经济系统,还包括构建生态经济产业结构、消化和转移就业、改善生态软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表明,北部、东部和南部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总量经济发展能够保持较高同步性,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呈现较强的独立性特征;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总量经济的关系呈现出在扩张期同步性较强、在紧缩期同步性较差的特点,紧缩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更为显著;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效力不同,东部地区对利率政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资金推动仍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深入推进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相比差距仍较大,公共服务领域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文章在分析深入推进西部开发的宏观背景和评价西部开发战略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开发所需要的战略转型:从之前的"打基础"阶段逐渐转向"巩固基础"和以"富民"为核心持续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从之前实施的总体性政策转向更加明晰的差异化区域政策,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开发策略。同时,划分出三种政策类型区,即重点经济区、重点扶持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便在空间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差异化的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