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空间关联度在提高,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态势增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中,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人均GDP,驱动因素表现出过渡性、空间分异特征,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和人均GDP的变化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影响从高值区向东西两侧递减。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应处理好粮食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此外,统筹考虑自身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状况,发展一定规模的草畜、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县域,注重产粮大县的建设,政府政策、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保障产粮大县以及粮农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了湖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几个阶段及其原因;探讨了湖南人均粮食变化的地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及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提出了保障湖南省粮食安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 粮食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的安全状况有一系列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粮食生产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本文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算,进而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居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位置,粮食安全问题对维护区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文章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1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1年、2009年和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该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特征进行测度,并探究造成区域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4年,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程度降低,研究区县域总体空间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相关性特征明显,多个影响因素空间差异表现明显,其中人均GDP比重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总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研究结果以期为保障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安全系数波动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粮食安全有四个较重要的指标,即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指数、粮食储备率和粮食自给率.本文利用熵值法对该四个指标赋权,构建粮食安全系数方程,得出我国粮食安全系数年度间波动较大、国家粮食安全还需高度重视的结论,因而减少我国粮食安全系数波动的核心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储备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要素驱动转换,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压力背景下,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凸显出来。耕地资源减少、耕地产能下降、粮食进口规模增大、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等从多个方面向粮食安全施压,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附属问题。[目的]文章对被誉为"南疆粮仓"的塔里木河流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新疆提供"粮食-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该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最大地级行政区巴州8县1市为研究对象,依据15年(1999~2014年)人均粮食变化数据构建模型,联合系统聚类,构造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分区,并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耕地地力OLS模型进行空间。[结果]15年间巴州各县人均粮食产量整体上升中存在两次明显波动,其中2007年各县平均降幅38.29%;尉犁县、库尔勒市其人口与粮食缺口矛盾较大,粮食安全风险较大,2007以后巴州边缘县域释放人均粮食产量升高的信号。[结论]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是巴州1999~2007年期间人均粮食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而人口状况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幅的限制因素;2007~2014年,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不再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巴州地区高等级耕地地力变化对人均粮食变化影响较大,8等地每增加1%,人均粮食增加176.10kg;中等、一般等级每增加1%,人均粮食减少67~488kg。  相似文献   

7.
[目的]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评估粮食安全状况、分析粮食安全形势,可为科学选择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屏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以粮食产销省份甘肃省为区域,选择粮食产消、粮食供需、口粮保障、粮食储备、粮食流通和粮食生产等6个指标,系统评价2010—2020年区域粮食安全状况;运用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预警模型,评估近10年甘肃省粮食储备、流通和供需等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采用GM (1, 1)模型和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粮食生产趋势,评估近10年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结果](1)甘肃省粮食自给率高,人均粮食生产占有量达到了FAO要求的安全水准以上,粮食储备充裕并逐步向合理的储备规模调整,省内外粮食购进和外销保持稳定的流通态势,粮食总供求个别年份出现短缺轻警,总体保持紧平衡态势。(2)2021—2030年甘肃省粮食产量趋势增加,变化范围在1 159万~1 335万t,粮食生产实际产量高于趋势产量,但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年际间变幅较大,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欠佳,且主要的口粮作物小麦呈隐性减产态势。[结论](1)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扶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我国粮食安全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文章选取全国粮食供求差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需求波动系数、粮食储备率和粮食自给率等6项指标,利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该6项指标赋权,计算了我国1978年~2009年间的粮食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安全系数年度间波动较大,粮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关于粮食安全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的内涵小于食物安全,粮食安全的实质是食物安全,食物安全的重点是粮食。剔除进口大豆及价格倒挂型进口后,我国真实的粮食自给率已足够高。综合粮食供求、国际贸易、库存、综合供给能力考虑,应给我国粮食自给率减压,分层次确定口粮、谷物、粮食等自产率与自给率。农村改革四十年来有几个时期热别是近期我国粮食供过于求。201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包括净进口(不含大豆)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再包括年末库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已分别达到445公斤、468公斤、637公斤的高点。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谷物)产量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建议确立年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为粮食安全调控基线,结合人均粮食占有量指标制定分区间的粮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9—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动摇。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观察2003—2018年河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收集基本数据,确定城镇化水平、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四个影响因素;其次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Eviews8.0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最后根据拟合后的计量模型,得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化水平两个指标都成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指标不变时,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城镇化水平每提升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分别增加0.88元和129.11元。本文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并结合实际为河北省农民增收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陕北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陕北地区1996~2006年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模型法,在分析陕北地区1996~2006年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的变化特点:陕北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值是0.219hm2,耕地压力指数的平均值K是1.389。K值远大于1,因此耕地压力较大。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保障陕北地区耕地动态平衡与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甘肃的实际情况和国内比较普遍的观点,将其14个地市的人均GDP情况划分为5种状态,然后使用Markov方法建立一个预测其各地市人均GDP在10年和20年后发展状况的分析模型,利用此模型对甘肃各地市人均GDP的演化和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它对研究甘肃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和保持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均衡,实施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虚拟土地进口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合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992~2014年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人口规模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人均耕地锐减是我国虚拟土地进口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三者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驱动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增强趋势,但人均GDP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我国人口和人均GDP将继续保持双增长,但对促进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作用大,且贡献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耕地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虚拟土地进口不断攀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优化耕地资源空间配置、合理进口非粮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支持农业"走出去"等虚拟土地战略措施需要积极落实执行。  相似文献   

15.
Do increases in the food supply per person in a country, i.e., national food availability,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reductions in malnutrition among its children?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swer this controversial question using panel data from 63 developing countries over 1970–1996. This paper give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strong positive impact of national food availability on child nutrition, finding that increased food supplies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alnutrition since the 1970s despite population increases over the period. However, per‐capita food supplies have a declining marginal impact: their effect is quite strong for countries with very low food availability (e.g., most countries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South Asia), but weak or non‐existent for those with high levels (e.g., most countries in the Near East and North Africa). Further, non‐food factors, such as women's education and status and the quality of health environments, are also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nutritional status. Depending on the state of food availability in any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 and relative costs, these factors may merit greater priority in policies to reduce malnutri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目的:把握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互动规律,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复合指标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均量关系和复合关系,从一定视角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并呈同步增减变化趋势;(2)人均用地与人均GDP呈同步增长趋势,但人均用地增幅较大;(3)单位产值占地率是评价用地面积与产业产值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