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章强 《商界》2006,(9):108-108
最近重读三国,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三国里面其实最精彩的就是那一个又一个的决策。决策的精华就在于决策的过程。而不在于决策的结果。过程对了,结果也是自然的。 但是。决策者往往在决策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和问题就是过于重视决策过程中的“是”,而往往会疏忽决策过程中的“非”。“是”会使决策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变.而“非”则是朝着不利于自己或有利于对方的方向演变.“是”与“非”的交错和融合最后才真正成就一个决策的对与错。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影响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是科研院所利用其科技成果为各类主体提供服务、推动其科技成果流向有需要主体的重要方式,实践中存在科研院所因对“三技”与“科技成果转化”二者关系把握不准,而在适用相关政策时无所适从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历程、深入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科研机构工作经历和调研走访情况,基于技术转移体系视角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是目的,“三技”活动是手段,并不能想当然认为“三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观点;最后指出科研院所要充分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挥“三技”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应聚焦合理划定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围的“三技”活动这一问题,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一些沿海先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奥妙之一,就是他们抓住机遇,抢先发展。与其相比,一些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得慢一点,除一些客观条件的差异外,也与一些时候我们在机遇面前反应迟钝、犹豫不决,以致失之交臂有一定的关系。 机遇这东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常有;二是稍纵即逝。因而,能否发现机遇、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衡量干部特  相似文献   

4.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风险投资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融资方式更适合中小企业,而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带来了机遇。因此,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找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选择最佳的企业经营模式,编制极具吸引力的商业计划书,利用各种与风险投资家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和机会,展示自己优势,吸引风险投资。  相似文献   

5.
回顾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这一对博弈主体之间关系及行为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演化历程。而现有旅游制度研究当中大多以未明晰的“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二元博弈分析则存在着理论缺陷,它忽视了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博弈主体在与“中央政府”、“微观主体”之间进行动态博弈与旅游制度设计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文章以地方政府经营旅游业原动力为出发点,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及其制度演变历程,从时空角度动态审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这一对利益主体博弈关系的演化过程、展示其关系的演化轨迹、逻辑内涵与实质,并基于此初步提出构建旅游地多元博弈模型与适应性管理制度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袁桂芳 《大经贸》2005,(12):68-68
心态常有,而机会不常有。在人们极度渴求、竭力追逐之时,机会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有什么好的机会吗?”这是生意人常问的一句话。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把握住“下海”机会的人成功了;80年代末,那些最先“闯海南”的人成功了;90年代初,那些最先闯入“股市”的人也成功了——但后来者却大多输得一塌糊涂!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花开堪摘直须  相似文献   

7.
决策的逻辑与直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根生 《商界》2007,(9):5-5
在商业决策中,是逻辑说了算,还是直觉说了算? 实际上,纯逻辑式的决策与纯直觉式的决策都不存在。因为所谓决策,就是以已知决未.知——已知部分靠逻辑,未知部分靠直觉。完全的“从已知到已知”,这叫运算,不叫决策;完全的“从未知到未知”,这叫冒险,也不叫决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解决会计信息真正做到真实和相关的一条途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的应用,既能促使会计信息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利用会计核算方式操纵利润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姜汝祥 《商界》2009,(1):44-44
中国的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速度型”的出口与投资拉动,讲通俗点.就是企业竞争力不行,这才是OEM式的出口与政府为主体的“地产与汽车”推动型增长,所以,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这次经济危机.那仍然是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业》2010,(10):I0001-I0001
文化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报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体制机制上的革故鼎新,为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如何抓住机遇,完成报业的“转身”,实现新的发展,这是当前摆在中国报人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结合北青集团近几年来的实践,就报业如何“转身”提出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明晰世界遗产的经济属性和管理主体,实施“保护第一,永续利用”战略原则,是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和谐发展的关键。保护第一就是要把保护世界遗产作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永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世界遗产地的科学功能分区既是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也是保护和利用和谐发展制度选择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易经》中“夬”是其中的卦名,简而言之也就是“决”的意思,有着决断、决裂、决定、决战、决策等等语境。该卦之卦辞释意:夹卦总括意旨就是以刚决柔。虽然小人得志于君侧但仍然是浩然风尚得以宏扬,这是由于刚德盛长的正气抑制了与小人孚契相应的势力,要自正己身整顿自己,在这种大势所趋的前提不必考虑动用武力,只要顺其自然地发展利益就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3.
<正>“棉里针”战略包括三方面:避开竞争锋芒、与对手合作、钻缝隙借势发力。一、避开竞争锋芒,简单地讲就是与对手错开竞争范围,尽量不与之冲突,并快速进入阵地。它有三个层次的意思:1.界定好自己的竞争领域。市场永远都有机会,关键是要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中小企业在产业选择和市场定位上的决策是最重要的。分析竞争对手,找出他们薄弱环节。在选择竞争领域时,要努力做到市场与自身的最好匹配。在自己的“主场”作战,往往胜利就多了一份把握。  相似文献   

14.
顾客优势     
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具备”顾客优势”,即使这种顾客优势是“短暂的”.但最起码比“没有顾客优势”要强.因为有顾客购买。就有生存的机会了.否则发展只成为一句空话。当然企业绝不会只限于“短暂的顾客优势”.而应该追求“持续的顾客优势”.从而确保顾客持续购买.这就是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但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也迅猛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采用的多是传统教学模式,这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有关专家指出,传统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认为主要因为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解过多,学生缺乏锻炼,参与交际的机会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当前的外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教学模式要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这20年间,初期目的非常单纯——赚钱,也就是所谓“逐利”,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才发现企业的发展不再是靠“运气”或“机会”,企业的运作不再能够靠一两个人的能力支撑,于是纷纷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国外成熟理论被不断介绍进来,林林总总的西方管理理论充斥这中国的市场。其实深究起来,中国人与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话     
《理财周刊》2004,(12):2-2
温故而知新是我们采写“2004年个人投资理财机会回顾”这组专题报道的初衷。市场本身的发展和演化要比任何一本投资类的教科书来得更生动、更有说服力。读读这些案例,对照自己在这段时间中所作出的一些决策和判断,或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正> 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理念和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技术机会,正确地作出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技术创新的鲜明特征是:强调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供销社系统的社办工业也是供销社系统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供销社工业如何强化主体意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本文对此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古语云:“上兵伐谋”、“谋定而后动”……何为谋?谋就是战略与战术的组合。战略是成功的基础,战术则是辅佐战略达到成功的手段。企业要求得永续发展,首先要确保战略方向是否正确,切不要过于追求战术和技巧的多变。这就是“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建构式反映论充分发掘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指出认识过程是主体接收、选择、建构客观信息的过程。熊十力先生以本体论的“体用不二”为基本原则,在心物关系上则既坚持“心不离物”,同时又宏扬“心开万物”,了解这一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