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休之后,按照县委安排,我担任了县老促会会长。13年来,我带领县老促会一班人,坚持当好“四员”,真心实意地为老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孙秀,年逾古稀,土生土长的绥棱入,对绥棱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深情。离休前,他曾担任过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离休后,他又担起了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的担子。  相似文献   

3.
正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曾参加党的地下活动,是一名交通员,与老区结下不解之缘;离休后,他积极筹建老促会,专门为老区人民"化缘";如今,他已逾九旬高龄,仍然一心系在老区……我在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任职的时候,有一天,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带着一帮离退休老同志找到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们这帮人是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专门为老区人民‘化缘’来了。  相似文献   

4.
老红军、老党员、广东省原潮汕军分区司令员铁坚离休后,回到家乡福建老区长汀县。  相似文献   

5.
1988、1989年,广东省许多老领导陆续退居二线或正式离休。他们有空到老区走走,老区群众依旧热情接待。就是一句“你们入城当官,把我们忘了。”的怨言,让老同志十分内疚。如何回报老区人民?老同志商量结果,倡议成立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由曾生、李坚贞、刘田夫、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里话井冈ABC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隆重的《中国革命老区》首发式,我没有立即离开北京。为了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我计划访问几位老红军。按照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络部陈主任给的地址,我终于找到了老红军彭儒同志的家。这是一处座落在一个大...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应城市老促会副会长、离休干部李孝望,从事老区建设促进工作11年,2007年不幸身患肺癌。病发时,他坚持工作不休息;病重后,他仍常到单位进言献策。在他病危住院期间,他还电邀一起共事的老促会同志前往其病榻前,吃力地倾吐老区工作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体会,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借鉴。就在倾诉感言8天后,李孝望同志与世长辞。李孝望同志在职谋事业红烛一心,离休为老区蚕丝吐尽。应城市老促会的同志将李孝望的口述含泪整理成篇,寄予本刊。编者怀着沉重的心情特在本期择要刊发,并以此向这位为老区红烛燃尽的老者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8.
<正>在晋北革命老区,提起离休干部王善,人们就会想到那位热情洋溢、忘我工作的老人,他曾在晋北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跑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离休了,王善本该坐下来享享清福,但他怀着对老区人民的一片爱心,担任了大同市老促会会长,全身心投入到了老区建设的事业中。王善常说,革命老区为民族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中国老区建设: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10多年来,我从《中国老区建设》中学到不少知识。开始我在乡镇工作,后来调到县委、市委工作。我个人能力不断提高,与阅读《中国老区建设》有直接关系。是贵刊调动了我思考的兴趣,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手里有一本《中国老区建设》,如同身边有一位良师益友,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0.
订好《老区建设》用好《老区建设》我干民政工作正好十周年了,十年来,我对《老区建设》有着特殊感情,她对指导民政工作,抓好扶贫治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把订阅老区报刊作为大事来抓,在经费比较困难情况下优先保证《老区建设》的征订工作落实,数年如一,稳中...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老区建设》这本杂志时,就被其竭诚服务老区的特色,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内容,敢讲实话的风格深深吸引。我把《中国老区建设》当成工具书,工作中遇到难题翻开刊物找答案。我把《中国老区建设》当做宝贝珍藏,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中国老区建设》2010,(8):64-64
“老区宣传工作重心要下移”观点提得好 今年第6期卷首语“老区宣传工作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的观点提得好!它抓住了当前老区宣传工作的薄弱环节。我认为,老区宣传的重点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市县以下各级领导。加大《中国老区建设》征订力度,保证市县以下主要领导干部都能看到《中国老区建设》,是落实老区宣传工作重心下移的好方法。(湖北省襄樊市刘天社)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对老区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给了我们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在职还是已经离开工作岗位,都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区工作,努力把老区建设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与《老区建设》《老区建设》良师益友《老区建设》已届百期,在此表示祝贺。《老区建设》具有浓郁的乡土味,深厚的老区情。作为从事老区建设的干部,我们一直把它作为良师益友,从中吸取经验,开拓思路,促进老区建设工作。《老区建设》介绍的宜丰县开发毛竹致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勿将老区当孬区□欧阳太根新时代的好公仆吴成生同志情系老区、献身老区的事迹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吴成生同志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原在武汉机械热工所工作,他放弃大城市,告别故土,主动携带妻子来到吉安老区工作。他为老区建设呕心沥血,操劳一生,努力实践着“我的职务...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曾指出,老促会并不仅仅是扶贫老促会,而是老区建设研究促进会,不仅对老区脱贫工作要关注,而且对脱贫以后如何奔小康以至老区步入小康后如何实现现代化也要研究。他在离开福建去浙江任职的前一天,又专门约请福建省老促会的负责同志话别,并特别嘱托说:"老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铅山县的老干部离休后,积极开展为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献余热、立新功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88岁高龄、有72年党龄、高度近视且腰弯耳背的老人,离休后二十多年如一日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辛苦奔波,忙碌不止。他秉承"为了老区人民的利益,可以向任何人低头;为老区人民办事情,就应该理直气壮"的理念,以惊人的能量千方百计地促使老区扶贫开发一件又一件难以办到的大事、实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秦凯 《中国老区建设》2005,(12):I0006-I0006
我从2003年开始订阅《中国老区建设》。每次刊物到手,都一篇不漏地读完,对好的章和动人情节反复品味,用心体会。《中国老区建设》成为我退休之后不见面的老师。刚退休那阵子,我本想在家颐养天年。当我在《中国老区建设》上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发挥余热的动人事迹,我在家坐不住了,又积极投身到老促会和关工委的工作中。实践使我体会到,退休之后再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晚年过得充实,有意义,人生更丰满。  相似文献   

20.
读者心语     
我对《中国老区建设》无限钟情。多年来,每期刊物到手,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对自己喜欢的文章和不喜欢的文章,逐一评点,认真写出评刊意见,并标出自己认为使用不妥的字、词、句。如期寄给《中国老区建设》编辑部。我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老区建设》优秀评刊员,有几年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工作和生活中,我已经离不开《中国老区建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