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是珠算的发祥地,作为计算工具的算盘也是中国的几大发明之一。在珠算博物馆展出的诸多算盘中,子玉算盘有许多不同寻常之外,最近我们参观了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有幸见到该馆馆藏珍品——两台子玉算盘,并对其作了初步的端研,收获如。  相似文献   

2.
(一)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认识《珠数学》,得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说起。不同民族的人思维万式有很大的不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万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足为奇的。传统数学重实践强调应用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要追根塑源,只有采用走出就数学论数学的狭小圈子,而将其放在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这样就有可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徐文斌  林瑶 《新理财》2004,(5):45-45
"面对光明,阴影永远在我身后."如果不是历史的误会,一个乡村少年做梦也想不到有个福州知青会闯入他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一把算盘,一个福州知青无论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人生中的一场大难竟由一个乡村少年造成.那个福州知青叫叶兵,那个乡村少年就是我.  相似文献   

4.
汪春霞 《新理财》2003,(8):42-43
《珠算》杂志总第130期曾刊文介绍了邮品上的珠算文化,给珠坛添加不少趣闻新知。或许由于该文作者按题选材的考虑吧,还有许多珍贵而有趣的算盘邮票的话题未能入文,兹特撰此文,希望成为她的姐妹篇以飨读者朋友。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行过算盘邮票的国家有:中国5套(其中大陆2套,台湾省1套,香港1套,澳门1套),日本1套,澳大利亚1套,文莱1套,利比里亚1套,菲律宾1套,共计10套。这些算  相似文献   

5.
在激烈竞争中,对于珠算工作来说,出现对手、压力或磨难是自然的,而且并非坏事,有时候它们却成为珠算工作的动力。实际上,真正使珠算工作坚持到底的,往往既非朋友,也非顺境,而是那些可能置人于死地的对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珠算工作应当对对手怀有感激之情,从而激励我们探索珠算创新发展之道。下面结合实例试谈借用算盘教学非十进制数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次充满刺激况味的追访,追访的是一只不无传奇色彩的徽州古算众。 这是一次悬念丛生的文物之旅,无论是当时的人在旅途,还是现在的履痕回溯,始终都那么地令人亢奋不己……  相似文献   

7.
邹青宁 《新理财》2004,(5):20-21
一、算盘的产生及作用 在早期电脑发展时期,曾经听过的轶闻是在保险柜中存放着电脑,"死机"后的法宝是算盘.  相似文献   

8.
在第六届“浙江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大会上,刘王鹰和其他九位杰出青年登上颁奖台,接受了省级“十大杰出青年”的光荣称号;随后,她又以杰出青年代表的名义再次登台,发表获奖感言:“我们深知肩上的重任,也感受到时代的压力。但我相信也请在座的各位领导、朋友们相信,努力  相似文献   

9.
珠算是我国计算技术中最基本、最广泛的计算工具。即使在当今电子时代,珠算仍不断发展,并呈现着不衰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我们财会等经济工作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单位征集LOGO,不由得联想到许多单位都有统一的徽标。比如,看到古钱币就会想到银行系统,看到天平就会想到司法系统。什么东西能作为财政系统的标志呢?我认为非算盘莫属。我也有一把算盘,伴我已经三十多年了。记得18岁那年,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财校的第一天,老师发了一堆课本,还有一把算盘。  相似文献   

11.
《新理财》2004,(1):42-43
  相似文献   

12.
我的算盘情     
对于现代社会,算盘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大多数人来讲,办公桌上摆放的是美观的液晶电脑,早已将算盘弃置垃圾场,可是在我的办公室书柜里依然端正地存放着一把算盘,它见证了我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3.
江志伟 《新理财》2005,(11):34-37
当我将长途电话打进姚海先生生前的工作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粮食局办公室.得到的回答竟是“从来没有姚海这个人.也从未听说姚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决计要赶紧写写姚海先生了.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算盘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今天的年轻会计来说,已很少使用算盘了,但像我这样的老会计对算盘却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天都离不开算盘,我认为完整的会计工作应包括打算盘。会计在过去被称为"账房先生",给人的印象就是:带着瓜皮帽  相似文献   

16.
江志伟 《新理财》2005,(5):22-23
本刊2003年第3期曾以头条位置推出由江志伟先生撰写的《中国珠算应申报“世界非物质化遗产”保护》一。在海内外珠算界引起强烈反响。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的这个提议现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由江志伟先生应邀执笔撰写的《世界非物质化遗产——〈中国算盘与珠算化〉申报书》已经政府部门逐级上呈正式启动申报程序。兹将该《申报书》提纲选刊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来谈三个话题.首先,是作为电器电子零件制造公司的松下电器为什么要成立珠算部热衷举办珠算活动.然后,是关于松下电器珠算部到目前为止的进展和现在的活动状况.最后,谈一谈关于珠算的魅力和它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算盘的风格     
算盘从发明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这深邃、悠长、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她没有因一个个封建王朝的更迭而湮没,也没有被一次次熊熊的战火所吞噬,更没有因一个个新生事物的拓起而被淘汰,至今依然青春焕发,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算盘优势多。结构简易,造价低廉,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保管方便……她凭借着这诸多的优势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力量,在优胜劣汰的大干世界中服务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且早已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9.
刘清梅 《新理财》2005,(8):26-27
自陈甸文、任慧真提出“珠谱”之概念以来,珠算界为之一振,不少同仁及业余爱好者深入钻研,先后发表了一些见解。前不久,《齐鲁珠坛》2005年第2期又刊文(9),给出了一个不含有指法因素的所谓“ 、-符号珠谱”。那么如何看待珠谱“陈氏珠谱”和“ 、-符号珠谱”呢?笔者谈点管见。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算盘     
老家斑驳的土墙上,挂着一把饱经沧桑的算盘。银杏木的框、梁,纹理细密,方正耿直,透着某种率真。竹制的档穿梁而过,脊力硬挺,仿佛随时准备承担历史大任。而那黑色的算珠呢,每次我都把它看作是人的眼睛,那么深情的盯着,热切地盼着,因此走近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