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研究重点,探讨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杭州都市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县域在空间地理形态上是城镇与乡村连接点,通过分析贵州省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对统筹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贵州省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其乡村空间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结果 从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水平的Moran象限分布来看,村落保护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乡村空间发展的高水平县域聚集在以贵阳为中心的白水河谷地区,该地区资源丰厚,利于集中发展。低值水平区聚集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和黔东南的黔南州,该地区多为山地和丘陵,城镇化发展水平低,部分县域交通条件较差,乡村贫困化呈现出东部、南部、西部高,中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 贵州省县域乡村生产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空间布局呈现较强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杭州都市圈生产功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生活功能快速提升,生态功能稳中有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生活功能表现出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杭州都市圈生活功能网络密度持续提升,生产功能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生态功能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杭州和绍兴主城区为核心节点的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3)地理空间邻近性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均产生正向影响,耕地和林地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都市圈“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依托一体化建设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耕地物候的时空格局研究可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管理等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2001—2017年全国范围内MODIS EVI时间序列数据,使用Savitzky-Golay滤波函数对EVI时间序列曲线进行重建,然后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出了耕地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通过Sen氏斜率计算出了3项物候参数在2001—2017年的变化趋势。[结果](1)从像素单元来看,全国耕地物候生长季始期变化中有53.07%的像元表现为提前趋势;生长季末期物候变化中有76.78%的像元表现为推迟趋势;生长季长度变化中有70.03%的像元表现为延长趋势。(2)从县域单元来看,我国耕地物候的变化趋势以生长季长度延长为主,这类县域在全国县域单元中的占比为64.2%。(3)从空间格局来看,表现为生长季长度延长趋势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三大平原、四川盆地以及东部平原向中部地区的过渡带中。[结论]近20年来我国县域耕地物候生长季长度的延长趋势明显且空间差异显著,这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都市圈旅游规划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给予其准确的定位,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结构体系。最后介绍了都市圈旅游规划智能辅助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以期提高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单元是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空间载体。以福建省8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参考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和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研究显示:福建省县域乡村旅游竞争力空间近邻效应十分明显,竞争力水平相似的县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乡村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二元结构明显;市场潜力竞争力空间分布与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高度耦合,说明市场区位条件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显著;自身开发能力、农业资源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知名度竞争力的优势区和劣势区呈零星分散分布。[结论]如何扬长避短,以县域为单元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塑造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和客源市场的共享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区域贫困识别一直是贫困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县域贫困度进行等级划分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可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扶贫开发的优先顺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维度,构建县域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各个县域综合得分,用以测度各县域贫困程度;运用ArcGIS的制图功能,呈现县域贫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借以分析县域贫困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县域贫困度等级。[结果](1)贵州省66个贫困县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威宁县贫困度最大,综合得分最低的铜仁市碧江区贫困度最轻;(2)县域贫困度可划分为极重度贫困、重度贫困、中度贫困、轻度贫困及轻微贫困5个等级;(3)县域贫困度与区域地貌类型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极重度贫困县及重度贫困县大多分布在省际边界地区。[结论]贵州省县域贫困程度差异较大;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如地貌是贵州县域致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2002年、2014年两个时间断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对山东省17地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17地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绝对差距在不断缩小。(2)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集聚发展态势,"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集聚分异显著,"热点区"数量增加,"冷点区"数量减少。因此,本文建议:政策干预改变资源配置现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注重人才培养,构建创新网络,提高科技教育竞争力;把提升环境竞争力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可持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首次从县域的视角对2007年中国2400多个县份的粮食生产区域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格局特征,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不仅与人均耕地面积、经济效益比、生产技术、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和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粮食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ESDA的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为河南省烟草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烟草产量数据,采用区域重心计算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1)从空间分布上看,烟草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中,豫南有少量分布,低产区则集中在豫北和豫南地区;(2)从重心格局上看,河南省烟草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的态势,南北波动幅度较小,空间格局趋向稳定;(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大部分地区呈现无显著相关性,高—高类型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高—低类型和低—高类型分布变化较大。[结论]1990—2015年河南省烟草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产区分布范围较小,且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烟叶、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河南省烟草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索旅游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呈集聚分布态势,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了“两带三团四心”的双“C”型空间格局。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占据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区域的主要部分,空间关联性差异明显,区域发展均衡程度不高。基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各地资源属性,从顶层规划设计、旅游空间结构和红色产品策划三个维度提出了旅游开发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1)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2)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3)湖南省4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存的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及都市圈这一特殊区域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统计数学和生态学中的相应模型,从多方面构建都市圈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体系具体由四个层次组成:规范评价、旅游生态位评价、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评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并以哈尔滨都市圈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都市圈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路径依赖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县)为重点研究个案,剖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情况,力图揭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规律,阐述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前瞻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辽宁省五个科技示范县(市)的70家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构建技术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得出各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顺序,为提升县域企业技术竞争力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及专业化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光热水土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探索农作物种植的生产潜力最优区域,是新形势下提升河南省农作物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思路。[方法]以县域为研究空间单元,选取河南省11种主要农作物为对象,借助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专业化指数及空间自相关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揭示河南省农作物生产空间及专业化演变趋势。[结果]23年来,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集聚空间呈"东进北上"演变趋势,其中麻类、烟草的生产集聚及专业化程度较高,谷物最低;蔬菜的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在2005年之后持续下降,水果在商丘东部形成了新的优势产区。基于此,将河南省11种农作物划分为绝对优势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优势衰退区和快速退出区6种类型生产空间,区域自然禀赋、制度政策、社会发展及农户个体意愿是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空间演化主要驱动因素。[结论]基于农作物生产聚集及专业化水平演变趋势划定生产空间分区,引导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对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28个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县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并对影响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原有经济基础、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跨省旅游通道是新时期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川陕金三角旅游协作区是我国跨省旅游通道建设的重要区域。针对该区域的旅游通道设计实践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跨省旅游区空间修复理论框架的确立,解析了跨省旅游区核心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并规划了"1310"旅游线路走向方案;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带来的地理空间阻隔,实现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地理扩张与旅游资本的空间重组。研究结论将丰富和深化"旅游线路统筹"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可为其他旅游通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海南旅游市场中政府财政资金注入的方式进行梳理,指出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不明确是制约资金进入的主要原因。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注入、设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等方式,能有效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