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并对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权利进行平衡,已经是各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赋予其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应充分赋予刑事被害人诉讼参与权和意见陈述权,建立完备的国家援助及国家补偿制度,从而恢复因犯罪而遭受破坏的法秩序,缓和社会的报应情感,促进民众对刑事司法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一般不把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关于当事人陈述有两种典型的立法例:第一种立法例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将当事人陈述被看作证人证言的一种;第二种立法例则是将当事人陈述作为补充性证据。本文比较了两种立法例之利弊。并在分析了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之缺陷基础上。指出两种立法例对我国改革当事人陈述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中,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刑事被害人由此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究其根本原因是,很多刑事被害人由于未能获得应有的补偿,导致了生活陷入困境,这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解决,即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更迭,被害人学的发展演变反映国际刑事政策对被害人保护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机制包括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制度,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的研究,可为我国未来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刑事被害人应享有获得犯嫌人损失补偿,以维持其正常生活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补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为了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章在分析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基本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构我国本土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被遗忘“、“被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因素既有制度的缺陷。又有客观的障碍。着眼现实,应着力从制度构造方面加强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包括:扩大对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范围;在刑事司法中应协调公权与私权的行使;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行刑社会化和刑罚轻缓化趋势日益发展。在我国宽严相济政策下,催生了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即以刑事被害人为中心的,由加害人、受害人和国家参与的三维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刑事和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的补偿救济却规定的十分笼统,只是确立了刑事和解的制度而并没有对诸如补偿期限、范围、后果等作出具体的立法,实践中缺乏操作。从三维诉讼中被害人获得补偿救济的正当性入手,在刑事和解制度下对被害人补偿救济制度研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在增加犯罪预防成本和救助被害人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投入比例,可以使社会效用趋向最大化。同时,这种分析可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说明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应来源于国家财政,是财政支出的有效率选择;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应按其物质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若干冲突。因此,必须对“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该制度在被害人保护方面的价值真正得以现实。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社会和谐及刑事法律制度不断进步的要求和标志,亦是着眼于刑事各方而建立的一种均衡制度,本文从事实和规范的角度以及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论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被害救济制度中存在缺乏对被害人的全面保护和只对遭受经济损失的被害人进行赔偿而没有将赔偿对象扩大到受其供养的近亲属的问题,应建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被害补偿制度,寻求刑事被害补偿较为可行的方案和途径,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衰弱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刑事诉讼中,优先考虑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以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为中心展开研究和制度构建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被告人处于弱者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很容易受到侵犯的。因此在加强被害人权利保障时,也绝不能忽视或者弱化被告人权利的保障;而应该首先强调国家的责任,强调公检法等机关对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权利的保障,从而确保被害人相对独立的刑事诉讼权利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提高司法效率,使被害人能够借助国家的力量及时弥补其在刑事犯罪中所遭受的损失。但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憾,致使作为民事原告的被害人及其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民事赔偿难以实现。此类案件的执行越来越成为法院案件执行难的一个重要方面。被害人及其亲属因此缠讼、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适时完善这一制度,建构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以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很多被害人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实际或足额的赔偿.导致被害人家属和一般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度的降低,甚至因此引发新的违法犯罪。本文从我国被害人的赔偿现状出发.论证了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并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基本原则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遭受了犯罪的侵犯,但是在很多的案件中被害人无法从犯罪分子那里获得足够的补偿,因此应当从补偿范围、标准、资金来源与管理、补偿程序等方面建立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以帮助被害人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宽恕制度是在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基础上,将被害人的意思纳入刑事审判当中。在刑事审判中,尊重被害人宽恕的意思表示,综合考虑,从轻、减轻或者免除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人权保障乃现代刑事诉讼之灵魂。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虽加大了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力度,但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应赋予刑事被害人较完善的知情权、上诉权等权利,建立司法审查、国家补偿等制度,进一步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18.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不仅涉及加害人的利益保护,也与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相关。我国刑诉法修正案增设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侧重于对未成年加害人的挽救保护,在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易造成负面影响。完善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应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此基础上,与刑事和解制度相衔接,发挥刑事和解在附条件不起诉中的积极作用,并注意正确把握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限度。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在我国尚不具备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条件下,由国家对因犯罪而遭受重大损失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过渡性经济援助措施。其救助对象为因犯罪遭受重大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救助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社会资源,救助的管辖权归属于案件发生地的国家机构。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victi m-offender mediation)又称受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受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性会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对于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刑事和解的目的是: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刑事和解产生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背景,兼采报应性司法和恢复性司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中认为,刑事和解主体范围目前应当窄于恢复性司法的范围,只限于刑事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就刑事纠纷的解决达成协议,并且需要经过公权力机关的审查和认可。在程序上,国外恢复性司法计划中的多样化程序在我国目前社区观念和制度都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很难解决权力行使的正当性问题,因此将刑事和解定位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可选择机制与我国国情更为适宜。可以这么说,刑事和解乃恢复性司法模式的本土化。(一)在公诉阶段实行刑事和解的合理性。第一、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取、收集证据。在侦查阶段进行刑事和解,一方面,不利于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