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葳  樊森  张圆 《时代经贸》2011,(6):30-32
资源型城啼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转换,城市必将面临产业转型的严峻考验。在全球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走出转型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在应对资源型城市发晨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作用正在逐渐凸显。尽管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迄今为止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本文在低碳经济引领下,以朔州市为例,从制定转型路径、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构建城市低碳能源利用体系、因地制宣建立碳汇体系、构建全民低碳生活模式方面,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关越 《经济经纬》2013,(1):77-81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众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区域并未享受资源的"福音"反而已经或正在遭受着"资源诅咒"的折磨。有效摆脱"资源诅咒",规避因资源繁荣所带来的病态问题,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既是资源主导型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上资源型经济成功转型案例表明,在资源性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经济对资源丰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在发展国家情况尤甚。"资源诅咒"的问题也日渐成为困扰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实际上,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问题不是每一个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都要必需遭受的。通过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当的资源财富管理措施,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可以规避的,也可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郝戊  仇欣欣 《发展研究》2012,(5):113-116
对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及优劣势的分析,利用数学模型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和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在各个时期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转型模式是不同的,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资源型产业链延伸或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目的。从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培育壮大工业接续与替代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接续与替代产业发展基础和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面提出了内蒙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经历了由资源型部门向非资源型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双重结构转型过程。以全国24个省份的110个资源型城市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双重结构转型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长期过程中国有部门和资源型部门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的结论,并分析了金融抑制和市场垄断程度这两种外部约束因素对双重转型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抑制主要通过间接效应扭曲了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了体制转型的过程,减缓了国有经济占比下降的速度;而资源型城市的市场垄断性越强,其发展转型就越难以进行。根据以上结论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慧敏  暴丽艳 《经济师》2014,(2):146-147
面对当前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资源压力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均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之首。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部重镇,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走势对"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基于此,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山西成为全国最大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国家级试验区。结合山西实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协调措施。不仅为山西资源经济转型制度创新奠定重要的参考基础和实际价值,更对国内其他省份的经济转型发展制度创新与战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徐敏 《经济师》2007,(8):74-75
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的、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资源型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型产业。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型产业也必将经历一个由兴盛、稳定到衰退的发展历程。因此,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是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资源型县域经济应科学运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确定当地的新型主导产业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中国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机理的理论假说,运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和两阶段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和产业人口规模增加通过规模增长效应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带来显著抑制作用;(2)技术进步因素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资源型产业碳排放,进而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起驱动作用;(3)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具有正向驱动作用;(4)低碳规制能有效发挥能源效率和产业内部结构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驱动作用,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费结构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抑制作用;(5)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应当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最大限度实现低碳规制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部分矿产资源价格呈现宽幅波动的特征,这使资源型地区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呈现复杂多边的特点,资源型地区成为资源价格高涨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是资源价格低谷时期的最大受害者。山西是资源型地区的典型代表,随着煤炭价格的宽幅波动,山西地区经济结构呈现很强的资源型特征,成为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改善资源型地区的工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分配结构,同时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矿产资源调控机制、财税机制、储备机制,才能降低资源型地区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减少资源价格波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铜陵来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资源型矿业城市的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铜陵市委、市政府以对资源型矿业城市必须尽快转型才能跨越发展、获得新生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自觉,服膺党中央提出的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战略,探索实践、奋力推进资源型矿业城市转型,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具有铜陵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11)
资源型经济是以资源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其根本特征是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消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会促使国家或区域经济的迅速繁荣,同时也会造成工业化的逆转和经济社会发展质态的退化。山西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煤炭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逐步固化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山西的唯一选择。因此,研究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观视角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共享性资源的差异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Porter的"钻石模型"、Padmore和Gibson的GEM模型(以及其改进模型)以及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提取共享性资源。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为问卷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产业内部协作、政府政策影响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区位条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和配套服务水平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林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于资源型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再生型(能源矿产)资源型城镇层面上,对可再生型资源型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从资源型区域问题的发生尺度、资源型区域的脆弱性、国家资源型区域政策效力等方面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研究中尺度下降的必要性。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认为林业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问题具有"过渡时期"性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度过"过渡时期"。从林业资源型城镇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提出了林业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路径,认为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林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模式,产业转型或保育基地模式适于具有特定条件的林业资源型城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后,外国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资源枯竭和能源替代的问题,支撑产业的衰退,迫使这些城市进行经济转型。转型过程中城市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资金的援助。只有充足的资金,政府才能完成转型所需要的项目工程,为城市的转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文章通过对外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部分重要资金来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外部资金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施洪旭  遇华仁 《经济师》2006,(8):52-53,55
当前,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的困境,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来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认为,在转型过程中,当地政府是领导者和推动者,应起到主导作用;资源型企业、职工是具体的参与者和主要的依靠力量;科研机构、媒体等社会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起着促进和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碳足迹是从需求侧量化的产品内在的能耗所引发的碳排放,它对实现碳生态补偿和加强需求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核算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并量化相应碳汇气体调节功能生态产品的价值,提出基于碳足迹税的生态价值补偿方案,创新了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构建CGE模型,分析碳足迹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要素密集度、投入产出和经济增长结构等方面比较分析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效应。研究发现:碳足迹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减量化,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有助于引导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产业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建议通过碳足迹税引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视角下的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战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众所周知的资源大省,物产富饶。但是这种长期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改变云南资源型经济一头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对云南资源型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出了探索性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更加迫切.本文依据现阶段中部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实际,结合近年来金融危机带来的区域影响,分析中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提出其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萍 《经济研究导刊》2009,(15):127-128
资源型县域在众多中西部县域中是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群体。长久以来,资源型县域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竭等原因,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资源型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典型资源型县域四川省筠连县为例,就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20.
空间结构与组织是"资源诅咒"研究被忽略的一个分析视角。在资源型经济的自强机制作用下,人口与经济活动倾向于空间分布的分散化,形成资源型区域特殊的"核心边缘"结构和要素流动特征,导致核心区域集聚效应弱化及偏态的城市功能,反过来又制约制造业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了反工业化倾向,促使区域发展落入"资源诅咒"陷阱。通过对山西省核心边缘结构及2000—2010年人口与经济集聚动态等分析,对上述观点做了验证,并提出基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