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辩护,西方经济学很早以前就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至今仍然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对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所谓边际产品等于生产要素贡献,要素贡献决定要素收入份额的论断,进行了多方面剖析,并且对比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揭示其谬误。最后联系我国实际,提出按劳分配存在多种实现形式,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不赞成将“按要素贡献分配”作为唯一分配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论"按要素分配"问题的实质与衡量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看,按贡献分配似乎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可以成为社会主体分配原则。但由于贡献这一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和计量困难、贡献分配的主体和途径无法实现统一,因此,按贡献分配只能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无法全面实行。按贡献分配可作为社会分配的一种补充方式,但不能成为社会分配的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是以大量消耗知识为特征,与此相对应,社会财富分配的轴心也由资本转向知识,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按知分配。按知分配不同于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应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知分配并存,而其发展的趋势将是按知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论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张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理念和基本原则,邓小平也多次强调这一原则。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按贡献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创新和发展。按贡献分配的理念和原则有深刻的价值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张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理念和基本原则,邓小平也多次强调这一原则。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按贡献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创新和发展。按贡献分配的理念和原则有深刻的价值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13.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17.
论按劳分配制度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新突破,是对按劳分配制度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深化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必须把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分开。从价值创造说,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十分荒谬;但从价值分配角度看问题,这一公式又隐含着市场经济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前人所不曾面对过的新情况,必须实现我国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9.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理论界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的讨论仍然很多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经济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也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现有主要观点之后提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按劳分配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逻辑结论 ,要素的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