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我们心目中,父亲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可以树为楷模的知识分子.他去世后我们一直想编写一本书来记述他的事迹,弘扬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传承他所表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风骨.由于太忙,我们没有条件全面地搜集、整理资料.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亲早年历史比较了解的亲戚、同事、朋友相继离开了人世.我们觉得这件事情越来越难办,心也越来越沉重.可喜的是人们还深深记着他,在他逝世10周年的日子专门开会来纪念他,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也促使我们拿起笔来,写下我们对父亲的片断回忆,权且将他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当成一本书,而将我们的这篇短小的文章当成一篇小序吧.  相似文献   

2.
杨时展教授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突出地位,具体表现在:他既是一位学贯中西、卓然有成的大学问家,同时又是一位振聋发聩、站在时代前列的大思想家!士林楷模,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杨时展教授逝世10周年,虽然会议很俭朴,但意义非常深刻。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家和会计思想家,是一位我十分崇敬的老教师。杨先生从教多年,是我校资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杨时展教授逝世10周年,虽然会议很俭朴,但意义非常深刻.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教育家和会计思想家,是一位我十分崇敬的老教师.杨先生从教多年,是我校资历最深的老教授之一.自1953年来到我校,辛勤耕耘四十余载.今天,老人家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但他生前给我留下的十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始终难以忘怀.在此略述一二,以表缅怀之意.  相似文献   

5.
杨时展教授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突出地位,具体表现在:他既是一位学贯中西、卓然有成的大学问家,同时又是一位振聋发聩、站在时代前列的大思想家!士林楷模,当之无愧! 哲人虽逝,而杨老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在学术创新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足以启迪今人、传之后世,而永放灿烂光华!  相似文献   

6.
杨时展教授(1913~1997),男,191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24年定居于浙江新昌;1928年毕业于新昌县立初级中学;1931年毕业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高中文科;1936年夏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烟杆     
郑能新 《乡镇论坛》2010,(24):36-36
父亲拥有一杆如尺的旱烟杆,铜头子,玉石嘴。烟杆子是指头粗细的水竹子做成的,圆溜溜的,泛着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母亲后来跟我说:她嫁到郑家,父亲就有这唯一的家产。母亲还说:“那是郑家的传家宝哩!”  相似文献   

8.
柳传志 《中国企业家》2003,(10):134-135
我在协和医院的病房里守着您,不祥的预感阵阵袭来,那个时候我就想过,如果那个不幸的时刻真的到来,一定要我们对您的一生说几句什么,我该怎么说呢? 1984年的冬天我到深圳出差,您从香港赶过来看儿子,飘散的头发,满面的风尘。当时您正在香港创办中国专利代理公司,时年63岁。 今天的中国专利代理制度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去美国、去欧洲学习专利业务的中  相似文献   

9.
朱雪尘  徐冠巨 《英才》2007,(3):78-81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希望之火在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泯灭过。这是一种毅力,也是一个家长责任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会计之友》2008,(6):12
杨时展教授(1913~1997),男,191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24年定居于浙江新昌;1928年毕业于新昌县立初级中学;1931年毕业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高中文科;1936年夏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专业,留校任助教,同年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类)考试,以优异成绩分至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1937年调至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室;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和会计教育家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25年前,我在原湖北财经学院学习的日子里,一直仰慕杨老的大名.可由于杨老当时正忙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署的正式创设培养第一批专业审计人员的工作,故没能有机会为我们本科生开课.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     
父亲这两年突然间老了许多,头发白了,腰也驼了,耳朵背了,连走路都是步履蹒跚。母亲是一点一点变老的,而父亲是突然间老了。回想起父亲的一生,我常常会泪流满面,因为直到老年,他还是财政聘用人员,尽管为财政工作到六十五岁,因病才得以休息,也没有退休一说,只能算半个财政人。我们兄妹五人,只有我进了财政门,所以说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3.
曾自 《秘书工作》2011,(6):51-54
读书,对于我的父亲田家英来说,是须臾不可无的生活内容。在他短短44年的生命中,书籍伴随他度过了一生。母亲曾对我讲过,有一次,毛泽东同父亲谈完工作,聊起读书的话题,聊到高兴处,主席对父亲戏言:“将来你死后,墓碑上什么字也不要留,我送你五个字‘读书人之墓’.  相似文献   

14.
就在8月18日,我的父亲去世了,享年72周岁。父亲病危之前,我正计划回老家度过为期一周的暑假。我已经和假期久违。父亲就在我假期的第一天倒下,与病魔顽强地战斗了一周以后,在我假期的最后一天停止了呼吸。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我也曾经做好有一天不能在病床前为父母送终,甚至于不能出席他们葬礼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书     
父亲被矿上开除的那一天,我一个人去井口迎他,怀里揣着母亲给他准备的午饭。路上,一辆辆满载着煤炭的东风汽车不断地经过。这些怒吼的怪物,在窄窄的道路上汹涌流动,不断地向我撒落一些恶意的煤块。我只能警惕地远离路基,做一个礼让三先的孩子。可是,越接近矿井,煤车越多,我一次一次地站到路边,惊慌失措地等待着。  相似文献   

16.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礼物,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本刊筹备、试刊、创刊10周年,在本刊的出生、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郑惠同志、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同志的鼎力支持和指导,但是两位前辈却分别于2003年2月23日和2007年6月12日,离我们而去。今天本刊编发两篇纪念文章.以寄托我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8.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篇《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描述,曾经感动过一代人。也许,学生时代的我们,尚不能完全理解文中的深切感情,但在长大成人之后,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一定会激荡起你我心里的一泓涟漪。父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份感情,从没有半点修饰,且与生俱来。但是,反观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却是从无到有、从不知到自觉的。越是到了父母年岁大了,我们才越能体会他们的舔犊之情,既浓且烈。况且,两代人之间,轰轰烈烈的故事并不会经常出现,反而是点点滴滴的些许小事,才是人性中最柔软的。  相似文献   

19.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对于子女来说,父母恩情深重,三生报答尚轻。《父母恩重难报经》云:父母恩德,无量无边。然而,如今世人多为生计疲倦奔波,侍奉父母身边亦不多,尽全孝道更是难事。  相似文献   

20.
陈培婵  罗影  毛大庆 《英才》2009,(12):116-119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尽述的。 因此,在本期《英才》这组回忆父母的文章里,家庭温情充斥在企业家们讲述的故事中,再正常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