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银行业吸存能力角度研究发现 ,银行资本金层面上的国家声誉担保作用存在差异 ,再联系基于国有银行改革前提下带有前瞻性的竞争分析 ,认为国有银行改革不能暂避资本结构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2.
"国家信誉"应从国有银行淡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银行经营是否良好、运行是否稳健主要取决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即银行的信誉.提高和保持银行信誉的手段包括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银行稳定的收入流,政府对银行的支持和担保程度等.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达到国际标准,信贷资产质量低,盈利逐年减少,国家的信誉担保成了国有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性要素.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的开放将使国家信誉担保的作用不断减弱,国家信誉担保的退出面临着系列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有银行上市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金融界对于国有银行上市的呼声很高,同时存在的不同观点也较多。本文就关于国有银行上市讨论比较集中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作了阐述,以此希望能澄清一些问题,使这些问题的答案更接近真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有银行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未能实现预期的商业化改革目标,甚至在其股份制改革后也很难说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本文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互补视角对此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国有银行改革是在与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段新华 《经济师》1997,(11):38-38
再谈国有银行商业化●段新华实行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将国有银行建成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商业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金融社会学的视角和最新理论成果,对三十年来中国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风格切换进行了另类解读,基本观点是:随着“金融社会”的日益崛起,金融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举足轻重而成为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宏观调控之关键领域。作为金融体制的核心,三十年来,中国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风格向“大刀阔斧”的激进式改革风格的切换,这一改革风格切换是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从货币社会迈向金融社会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改革理念和政策范式显著转变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金融业作为对外开放最后的一道闸门即将被打开,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激发出生存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进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野华  卓贤 《经济研究》2006,41(3):25-35
中国渐进改革的平稳推进得益于新增改革成本能很快地被财政支付或通过国有银行转移,对渐进改革走势影响更大的是被转移至银行的存量成本。实证数据显示,国有银行财务重组中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成本的发现机制,但现行的财务重组方案并没有对所有成本进行最终支付,而大量采取了“后摊”与“隐性负债”的处置方式,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体现,其结果是改革成本向国家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再次转移。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承担改革成本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的可行性,但由此造成的估值损失应该及时进行确认和记录的会计操作,中央财政预算要反映央行因参与财务重组而导致的实际资本下降。  相似文献   

9.
关于国有银行上市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昊 《现代财经》2003,23(1):30-32
近来关于“国有银行上市”的呼声甚高,似乎只要能上市,国有银行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本文从国有银行的经营实际出发,认为目前国有银行上市的时机并不成熟,更重要的是上市并不能解决当前国有银行的主要矛盾症疾: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相应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国有资本有步骤地,逐步地从竞争性的金融服务领域退出,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以真正改善其公司治理结构,而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两国过去都是银行系统相对封闭而又受到严重抑制的经济体,自1991年以来,印度对国内的银行业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革,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严格银行监管,强化信息披露;放松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加强董事会市场化改革等.  相似文献   

11.
杨小勇 《经济问题》2007,(12):69-7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转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因体制不顺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然而,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产权"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又由于转制增加了新的"空隙",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转制过程中形成的公司制企业既制造了"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又形成了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是体制改革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发展的资本部门分配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的效率不同。影响资本部门分配的金融发展因素主要是金融结构发展。优化金融结构发展、提高金融发展质量、促进资本部门分配效能构成了金融发展的核心,而优化金融制度设计是提高金融发展质量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十五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和职工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为重点的改革热潮.在这次改革中,民营资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有资本退出的改制过程中,许多民营资本起了承接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管理者收购中的权力和风险的不对等、改制谈判中的人治化以及民营资本所有者控制权收益的索取等,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助于规范下一步的国企改制.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峰 《经济与管理》2005,19(6):79-81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劳动力(特别是人才)使用、收入与分配制度、福利与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改革无一不与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直接相关。文章主要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分析在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忽视人力资本产权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发挥着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重要作用。文章选取以举牌为核心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微观案例,分析了产业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向金融资本渗透的途径和结果。研究显示,产业资本渗透金融资本后被举牌公司的经营业绩得到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增强,说明通过产业资本对被举牌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提高了被举牌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了产业调整。这也说明金融手段能够有效支持产业资本的扩张和结构调整,显示了资本市场在两者转换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丹  裴育 《财经研究》2016,(2):40-49
文章以我国省级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回归模型,采用 FG L S及两阶段系统GMM法,详细研究了财政透明度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财政支出效率的考察显示,财政透明度并没有改善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基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考察结果则显示,财政透明度有利于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但对其他民生类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察,本文认为,目前我国财政透明度对财政资金配置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提升财政透明度,深入贯彻和落实新《预算法》,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孙莉 《经济问题》2007,(10):40-43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约束我国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原因,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初始构建并非以资源优化配置为起点,而且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度参与主体对制度环境的反馈而存在着财富的耗散.进而指出要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实现租金的消散;二是制度逆行过程,而这已经逐渐由市场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的变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财政供养率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我国理论界有许多人通过古今财政供养情况对比认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太多 ,财政供养率高 ,并因此把行政机构和人员精简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首要对策。本文则在对我国古今和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相关数据的深入考究后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我国的财政供养率作了尝试定位 ,并在财政供养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哲辩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弱势群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所有的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强垄断地位,阻碍了体制外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压力的释放,进而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行为的低效,成为渐进式改革中独特的弱势群体.因而,从体制上破除"父爱主义"的产权制度和国家主导下的超强垄断地位,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成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改变目前弱势地位的关键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企业价值评估是国有资本重组中的核心要素与关键环节。目前,国有资本重组的形式主要有改制过程中的重组、兼并收购重组、国有资产合并重组、剥离与分立等。完善国有资本重组中价值评估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价值评估的功能与定位;加强企业评估技术研究;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程序;科学使用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