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绿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消费是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存质量的结果,绿色消费是一种大众消费,而不是精英消费,如果绿色消费仅限于社会中的少数有钱阶层,那么绿色消费充其量只是一种贵族生活,而不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目前存在着绿色消费的贵族化现象,是发展中国家消费演化的特征,或者说绿色消费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体现,本文既以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消费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展中国家绿色消费的一些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瑞婧 《商业时代》2006,(12):24-25,34
本文在阐述绿色消费的起源、涵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绿色消费:未来消费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飞燕 《消费经济》2001,17(4):14-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国际环保浪潮的高涨,以购买使用“环境标志”产品为特征的“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无论是家用电器,还是食品及日用口 ,只要使用了绿色环保标志,不仅意味着产品的质量有保障,而且还能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安全,上方是太阳,下方是叶片,中心为蓓蕾,组成一个正圆形,这就是绿色产品的标志,实施环境标志,意味着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有专家预言,未来的消费必将是完全绿色的消费。  相似文献   

4.
黄光云 《商业时代》2003,(248):33-33,39
本文针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论述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就进行绿色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绿色消费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嵩 《消费经济》2005,21(1):63-64,6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绿色消费。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绿色消费也改变了各国的贸易政策,逐渐演变为新的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目前,绿色壁垒已成为各国限制外国产品的主要措施。为了应对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我国企业应该实施绿色战略,不断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管理。  相似文献   

6.
引导酒店的绿色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酒店是人口集中、资源消耗很大的场所,酒店能否提供健康、环保、节能的产品和服务对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目前一些酒店积极创建绿色酒店,但绿色消费目前仍不是主流消费,酒店提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会提高创建绿色酒店的积极性。因此分析消费者未进行绿色消费的原因及如何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前每每谈论绿色消费,人们想到的就是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认证、营销与消费、其实,这样理解绿色消费很不全面,生产、技术、标准、认证与营销属于生产、流通的范略,绿色消费固然不能缺少绿色生产与绿色流通的条件,却并不以它们为内容构成,否则,就会造成理论混乱,影响我们从绿色消费本身去研究绿色消费的发展问题,消费绿勾通产品当然属于绿色消费,但如果说它就是绿色消费,那我们的祖先早已有绿色消费,偏远落后地区的人们正在进行绿色消费,如此绿色消费,还有什么内涵与价值呢?笔者以为,所谓绿色消费,是我们对于自身长期以来无视生态环境而片面追求高额消费行为的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坚持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实现需要全面,持续与最大化满足的全新的消费方式,这样认识问题,我们对绿色消费的理论研究才能系统,深入,也才能引导消费在新世纪真正走向文明、健康与科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消费心理过程,分析了绿色消费群体在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消费心理特征,并针对此特征论述了企业应采取的相应绿色营销方法。  相似文献   

9.
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龙 《商场现代化》2005,(11):216-217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社会的雷要,对符合环境保护的产品和劳务进行的消费活动。它是无污染的消费,即在社会消费中既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健康安全,同时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健康安全。绿色消费反映了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推行绿色消费模式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同时政府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民绿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光林  万晨阳 《消费经济》2012,(2):92-94,57
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由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行为三部分构成。本文以364名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居民对绿色消费了解程度一般,不过大多数市民还是支持绿色消费的,在绿色消费行为上,一般来说在涉及到健康、经济利益的时候,城市居民更加倾向做出绿色消费行为。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在家庭中的身份、婚姻状况会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态度与绿色消费行为三者互相影响,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主流营销模式。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的内容包括: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搜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研发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包装绿色化,开发绿色促销、开辟绿色渠道,引导绿色消费等。  相似文献   

12.
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已具备实施绿色消费的客观条件,从环境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减轻及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来看,我国有必要全面实施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3.
唐鹏 《市场周刊》2004,(36):17-17
政府绿色采购活动属于绿色消费活动的一部分。由于政府采购的金额庞大,在全球各国都属于该国最大的采购团体,因此。政府采购是否符合绿色消费的精神,备受各界瞩目。  相似文献   

14.
绿色消费是一个全新的消费理念,通过对现实格局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消费重要性的探讨,指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对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来探索中国绿色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绿色旅游消费定义出发分析了其基本内涵;总结出了旅游者行为的生态性与环保性、适度性和公平性是绿色旅游消费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健雄 《中国市场》2022,(10):133-135
伴随共享经济孕育而生的共享消费模式天然带有“绿色”特性,其倡导协同、合作、包容与共享的价值理念,迎合了消费者日益养成的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引领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新业态模式。文章在分析共享消费模式核心特征演化的基础上,指出了共享经济促进绿色消费的内在逻辑机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共享经济在绿色消费、协同消费方面的经济模式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互联网的新型环境下,随着促进绿色消费相关政策的出台,作为未来消费主体的大学生,如何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并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绿色消费相关的理论内容,包括绿色消费起源与内涵;然后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即从众、攀比、享乐主义;最后将二者结合,从政府、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提出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发展绿色消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徐和清 《消费经济》2001,17(2):45-46
绿色消费,是指通过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消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态平衡,绿色消费是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时尚,在美国,意大利,德国,荷兰分别有77%,94%,82%,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我国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正逐步提高,“中消协”确定2001年的主题为绿色消费,这必将促进广大居民的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9.
如何发展我国的绿色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心基 《北方经贸》2007,(12):30-32
发展我国绿色消费应进行全民经常性教育;降低绿色产品价格;大力进行绿色产品的研发;畅通绿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规范的绿色市场秩序,以促进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顺应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为实现经济转型,改变市场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一定的营销理论的支持和市场策略建议。从消费出发,以微观的角度,探究城市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消费者作为理性行为人在权衡绿色消费的利弊后,绿色消费心理活动过程和绿色行为的选择。本文采用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进行实地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有效地分层测量。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维度进行测量。得到有效的一手数据,从而明确我国城市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一个现状。针对这一现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绿色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