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佳 《中国商办工业》2009,(18):249-250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发表言论。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言论自由在更宽广的领域得到实现。所谓网络言论自由权,其实就是言论自由权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其核心依然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只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形式区别于现实社会。通过对传统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自由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网络言论自由的特殊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商》2015,(44):238-239
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在网络空间自主和开放的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本文以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对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之间的冲突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的权衡问题以及相应的立法规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商》2015,(5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以往政府及官方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日益得到最大化的享有,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日益泛滥的网络谣言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法治社会要求恰当地整治网络谣言,寻找其与言论自由的衡平之策,使言论自由适应时代的发展,始终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商》2015,(34)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公民自由表达言论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所以在对网络言论自由规范管理方面应当注意把握住必要的限度,以免造成网络空间言论自由过度化所带来的危害。本文第一部分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简介。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在网络言论自由方面规范化的现状,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国目前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管理方面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我国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商》2015,(29)
言论自由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互联网影响的不断扩大,网络言论自由逐渐成为公民主要的言论表达方式。青少年越来越早的接触网络,由于身心发育程度不够,正在越来越多的成为网络语言暴力和网络谣言等的受害者与加害人。随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我国加大立法来保护青少年免受来自网络的侵害,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的立法应当更完善、更科学,但仅靠法律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应统一起来,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绿色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商》2015,(6)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盗版侵权行为,法国通过了"三振法案",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成效,各国纷纷效仿。但是理性看待这一规则,其对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侵犯不容忽视。本文对"三振"规则进行概述后分析了该规则对于版权的保护与人们在网络服务中享有的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冲突,并提出了协调两者冲突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商》2016,(9)
网络言论自由具有隐蔽性性、普遍性、便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言论自由化、平等化、民主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交形式,网络微博的出现为人们言论自由权的行使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微博,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见解,揭露某些腐败官员的劣迹。不过,在微博反腐中,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很可能会侵犯有关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甚至泄露国家机密。这显然需要通过权利冲突的协调机制来进行化解。  相似文献   

9.
杨昀 《商》2015,(3):210+200
言论自由作为宪法中的规定,同时发挥着人权的保障作用,有其特殊性、广泛性。任何人绝不拥有绝对意义上的无限制地言论自由。国家在保障言论自由这项基本人权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规制,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屏蔽。本人旨在探讨言论自由的法律属性与边界,从其与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侵权责任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等基本法的关系中,探讨出如何才是最为合适的网络屏蔽手段,从而进一步切实规范与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信息搜寻方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作用,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客观上能够对违法行为产生震慑,但同时也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当隐私遭遇人肉搜索时,首先应当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及其运作方式,方能给予人肉搜索恰如其分的法律定位。宪政实践表明,运用宪法解释方法能使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均能够得到充分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11.
李红琳  谢纯 《消费导刊》2009,(14):152-152
人肉搜索是指互联网上的网友通过相互之间传递有关信息,采用人工的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进而锁定搜寻目标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的出现,有利于一些公众问题的解,但决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如何衡平公众的言论自由与当事人的网络隐私权,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自从网络诞生以来,带给了人们实惠,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笔者指出,由于网络的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网络受众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更大的自由,但也是网络的这种特性,使网络的言论自由被人们所滥用.笔者通过对美国相关法律案例的分析,得出在互联网上法律不易行使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技术控制,更是需要树立一个重要的观念.在网络上,责任应该高于自由.  相似文献   

13.
雷朝霞 《商场现代化》2007,(29):277-278
比较广告是广告活动中一种特殊的现象,由于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宣传,这一固有特征决定了比较广告易引发争端。本文分析了比较广告所具有的法律特征、比较广告的常见类型,并从广告主的言论自由权和竞争对手商誉权的角度分析了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互联网服务商进行自律性监管的必要性,而不合理的监管则可能侵害用户的言论自由。理论上,网络服务商自律性监管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履约行为,同时也具有公权力色彩。现实中,网络服务商自律性监管存在失效、随意性和错位的问题,侵害了用户的利益,未有效实现网络安全的目的。为发挥网络服务商自律性监管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有必要推进网络服务商自律性监管的法治化:通过法律规范网络服务商监管的边界;网络服务商自律性监管应遵循严格程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并为用户提供法律援助渠道。  相似文献   

15.
网络治理     
《商务周刊》2009,(17):92-92
网络治理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电信专家从发展技术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治理,计算机专家则更注重发展各式各样的标准和应用,如XML或Java,人权积极分子关注的是如何处理保护言论自由和保护隐私权这一对互联网矛盾,而法律专家只专注于法律管辖权和争议解决,全球的政治家通常重视媒体和选民关注的话题,如技术乐观主义(更多电脑=更多教育机会)和威胁(绿坝和网瘾)……总之,在对互联网治理的认识上,各方可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言论自由限制的诽谤罪,存在着滥诉的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宪政维度下对其进行考察。首先可以肯定诽谤罪并不违宪。但在立法、司法之时必须考量言论自由的重大价值。若有确实的依据,即使是不真实的言论也应该予以保护。就公民因涉嫌诽谤而被捕或被判刑的案件来讲,只有在诽谤导致官员有承担法律责任之虞的情况下,官员的名誉权始受保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并非诽谤罪所保护的法益,其规定有悖罪刑法定原则。"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限定为"引起了被害人自杀身亡或者精神失常等后果,被害人丧失自诉能力";"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应限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因为被诽谤而出现严重病情或死亡,以致无法履行职能,并因此致使国家利益受损"。  相似文献   

17.
权力机关出台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定之前,最好交与公众审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言论自由理念的前世今生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人类的早期没有言论自由理念,到了近代的世界才有言论自由的结论,而新中国的言论自由更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宣示"下,是建设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信息交流充分的社会,还是建设一个封闭的、信息封锁的社会,是落实和保障宪法权利,发挥价值引导作用、确立符合宪法精神的立法原则对言论自由中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冲突价值进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公权力的正当性永远是宪法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确定了公权力正当性的评价标准,并对宪政环境下的公权力正当性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政治的发展,言论自由含义的扩张使其作为公权力正当性的基础成为可能。基于此,探究了言论自由在公权力决策和运行过程中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但由于权利的有限性,一定条件下言论自由也必须接受来自公权力的约束。通过引入"即刻的不法行为"标准,提出应当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对言论自由的最大限度保护。  相似文献   

20.
《商》2015,(7)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言论自由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民主和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和其他法律权利一样,权利行使不是无边无际的,言论自由也受法律的规制。伊力哈木案的判决给我们提供了探讨言论自由的规制问题的一个标本,有助于我们厘清言论自由的真正含义,更好地行使言论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