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索取权分配模式的分析:生产函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企业剩余所有权由对立——有限合作——互惠合作的演进趋势基础上,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设计了剩余索取权在出资者、不同人力资本之间的互惠分配模式,该模式中在不同行业的表征是不一样的,关键的变量是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的性质、风险偏好、剩余权利的分配水平,变量和剩余受益的分配模式之间有依存关系;同时指出该模式实施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就是在合同对决策权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权利 ,和在合同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这样定义的所有权概念 ,更能够展示它的丰富内涵 ,更容易分析它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也更便利于将它融入主流经济学框架。因此 ,它与其他观点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和包容性。由于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产权文献常常只引述所有权的法律定义而不提它的经济学涵义 ,或者 ,只注重它的剩余索取权方面 ,而不提它的剩余控制权方面 ,同时 ,对严重存在着的产权残缺 ,即对一种物品、资产或资源的控制权与收益相分离的现象熟…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呈现出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紧密结合、与企业的风险紧密结合和与大量债务融资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管理层收购企业剩余索取权激励与收购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模型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管理层收购使管理者获取剩余索取权,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2)管理层收购企业全部股权比收购部分股权更能调动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3)即使管理层不能收购企业全部股权,也比资本雇佣劳动框架下获取的激励更能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归属成为问题。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剩余索取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权利标的物为公司企业剩余。文章对该权利进行了具体界定,并且将剩余索取权与利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概念界定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所有权就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后的要求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在合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有时也把剩余控制权称为控制权。需要指出的是,剩余控制权不能简称为控制权,因为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控制权是指契约中规定的决策权和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进入权激励视角出发,指出了资本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局限性,将知识资源作为重要变量纳入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合约,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和知识两变量的企业收益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要素贡献率,存在一种激励的替代性变化,显示出知识资源的不可或缺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资源粘性和资源投入水平,揭示企业的最优委托权安排与资源的粘性和投入水平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知识资源由于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性使其具有高度的粘性,再加上知识和资本的合作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投入水平高低会影响最后的动态均衡结果,因此应该获得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7.
资源的稀缺性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素的稀缺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联,此乃稀缺的动态性。要素的稀缺性由市场决定。一个完善、建全的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重要保证。所谓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实质上就是一个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其谈判势力与地位的提升,引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而这种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并认为在一个现代经济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点是要处理好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力资本具有从专用性向专有性的动态转变.而这一转变使专有性人力资本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这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特征转变入手,分析控制权回报这一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剩余索取权配置是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专有性人力资本激励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10.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是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热点.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位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的根源.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地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企业成长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创造等多方面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治理重点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企业剩余权问题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然而通过梳理企业剩余权内涵的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学家们在应用企业剩余权概念分析问题时存在重大"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剩余权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要正确理解企业与企业合约剩余有关的剩余权,必须对补偿性成本与"可更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内部性被广泛的认为是由信息不对称与信息偏在造成的。从单个的交易过程来看,交易的双方由于对这一剩余索取权攫取程度的不一致,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优势一方就获得了由这种剩余索取权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收益,而相反的信息劣势一方则承担了较多的没有在契约中反映的成本,由此负内部性产生。而在此基础上的政府规制,应该重视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双方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偏向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中最难攻破的坚冰,同时也是组织理论中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现代组织理论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其中,“企业理论”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对组织展开研究的。本文从“企业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对理论体系假设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四个研究命题,并尝试把研究结论的前提假设“动态”化,试图找到新的逻辑上的可能结论。文章的最后,对命题的政策含义做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计量是财务学与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从线性模型出发,探讨矩阵模型对复杂股权网络的计量,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两类模型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矩阵模型可以更好地计量复杂股权网络,股权网络复杂度和透明度等指标可以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同时,案例分析也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下,难以获得真实的股权结构信息,应利用矩阵模型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中市场剩余分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多层中间商交换模型”得出:在生产者一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一多层中间商一消费者共存的均衡市场中,市场总剩余的大小与消费者意愿相关,市场参与者所获剩余是非对称的,生产商获得的剩余随中间商数量的增多而减少,所以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生产企业利润微薄现象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更多由销售环节丢失的巨额利润,改善实物份额与价值份额“大背离”状况,着力打造中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提高市场拓展和扩张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凡人们的合作劳动都可以产生剩余产品,但剩余产品归谁?这就有一个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 RIGHT)这一概念是对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收益权,这是产权理论的核心。 今天,我们的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遇到这个绕不开的严肃问题,即剩余索取权如何让企业、让企业职工来分享?如何量化这一权利?这些问题的出现,似乎有国有企业和企业职工同自己的国家政府“争权夺利”之嫌,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今天,事实就是这样地发生了。的确,国家政府确实是需要向企业和职工还权还利。 相似文献
18.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和评价研究——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产业创造性活动本质与规律的主要手段。文章从产业视角引进了产业横向维度指标和产业纵向维度指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广东省2004年~2006年5个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了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人力资本价值分享企业剩余能否给企业带来高产出的假设值得质疑,这种剩余分配方法能否维持稳定状态;人力资本投入计量价值和以人力资本产出计量价值遇到众多困难,但是,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计量并非其目的所在,其真实目的应该是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份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