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农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全省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加权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和DEA分析法分别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产生空间差异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区位差异和政策作用等。最后,根据各区域土地利用特点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现有效的总量控制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的两大核心目标.本文从我国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现状出发,指出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是其两大核心特征.从省域层面将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与其现状指标分配进行对比,发现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利用效率并不相关,存在着空间失衡,由此必然会导致效率损失,并且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形成理想的区域开发格局.进而探讨实现建设用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思路,实现指标的跨区域交易与建立相应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戈  王盼盼  王越  周春凤  张雪  闫飞 《经济地理》2015,35(3):163-170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76—2011年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像,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1976—2011年各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组合方式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以旱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1976—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明显增多,主要由旱地转入;牧草地面积减少,其转出主要为旱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和园地面积逐渐减少,水田面积增多。21976—2011年,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形状均呈下降趋势,1976—1988年、1988—2000年、2000—2011年3个时间段内,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的集散程度呈现出"集中—分散—集中"的变化特征;格局整体稳定性呈"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复合稳定性特征;格局形状呈"简化—复杂—简化"的变化特征。31976—201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富江乡和松花江乡,东部的洼兴镇与西部的西集镇和红光乡。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龙岗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3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建立土地利用格局元胞自动机优化模型,对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经本文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好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能力。2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从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耕地面积应控制性的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适当增加,特别是林地面积亟待大幅提升。3经优化,研究区林地和草地较为集中,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的空间分布大致和现状保持一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均直接与耕地的变化相关,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情景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镇江市为例,运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分析1994—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特征,并设定情景方案利用改进的CLUE-S模型对区域未来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镇江市土地利用呈现出"缓慢提升—快速上升—稳步下降"动态演变特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向园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改进的CLUE-S模型在300m×300m尺度上最佳,耕地保护情景下,限制区内基本农田用途转化,制约了建设用地的适度扩张,预计到2030年耕地比重增加4.35%,主要分布在镇东平原区;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最为显著,预计到2030年面积增加15.26%,主要侵占各建成区周边大量耕地;生态保护情景下,预计到2030年林地、水域等生态保护用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镇西丘陵区。分情景的模拟方案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分析——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供求越来越紧张,迫切需要实现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新疆面积广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貌,将新疆分成了北疆、南疆、东疆三大区域。由于区域之间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的差异性显著。为了对新疆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差异进行比较,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新疆14个地区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建设用地利用有效性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南疆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非常低;(2)新疆建设用地利用有效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北疆的有效值最高,东疆次之,南疆最低。因此,要通过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加大单位建设用地要素投入等,不断提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TOPSIS方法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珠  张琳  叶晓雯  张燕 《经济地理》2012,32(10):139-144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比过高;③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GIS及ENVI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将2003、2006、2009及2013年TM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等指标对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减幅减小,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增大,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较多,且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长沙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土地利用变化量的大小在数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快速城市化将导致农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及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正反馈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城市空间初期蔓延阶段、城市空间加速扩张阶段和城市空间急速膨胀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演化与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朱雪欣  王红梅 《经济地理》2011,31(4):660-665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划定方法的研究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当前,是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利用相关分析、统计分析、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等手段,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划定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方法,并将佛冈建成区周边地块划分为农地保护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五个功能区。同时,结合政府管理部门、规划环保部门和开发商等的不同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综合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的时序、方向和位置。结果表明:提出的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的方法是比较实用的方法,能够方便不同主体参与到规划中,以达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focuses on economic effects of arable land fallow system and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using a dynamic single-country, multi-region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Land supply is adjusted endogenously in our model. Land use in each of 31 provinces is tracked by a land-use change module, which is calibrated with satellite data.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xpansion of real outpu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capital stock as a result of the growth of investment due to the imposition of the arable land fallow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investment is caused by the release of labor from agriculture The reduced supply of arable land in agricultural land contraction regions is partially offset by the increasing arable land in agricultural land expansion regions. Rural households benefit more than urban households from the arable land fallow policy due to relatively higher income and lower rural CPI.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从投入产出水平、区际关系、载荷容量、人地关系等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从效率水平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耦合协调性组织内容,并结合均方差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评价体系既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公平与效率、制度安排效应,也能用于检验区域系统内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实用性强;②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呈现出的特征: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复合生态系统处在低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空间特征——分异明显,其中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最为明显,而区域四分法大体呈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③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相对注重社会公平而忽视效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其投入效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横向比较评价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按照超效率对各地区进行排序。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BC2模型与超效率C2R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来说,大多数地区农用地利用结构综合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太低;(2)我国74.2%的地区农地利用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调整用地结构;(3)超效率值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15.
应用Odum所建立的能值理论和方法,通过能值指标评价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不同农作物的农地效益,寻找农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从而为土地使用的可持续规划提供方法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新长  潘琼  赵元 《经济地理》2005,25(2):189-193
时空结构分异分析是以GIS叠置分析为辅助手段。目前描述空间结构分异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由于按方位划分的空间单元并不具有均等的土地面积,因而其变化速度就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文章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创建性的引入了年均变化强度指数这一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特征,它实质就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均变化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可比性,得出各不同用地类型的时空结构分异情况,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全面把握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该研究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趋势与特点,对发达地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蔡秋  陈梅琳 《经济地理》2000,20(4):81-84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和历史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小,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单产水平低下,土地利用不充分,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如果仍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持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善不断增和工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分析了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步状态以及变化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份综合城镇化水平均平稳上升,动态变化呈一定的收敛性,土地集约化水平有所下降,省际差异较大。(2)各省份整体表现为城镇化超前于土地集约化,同步状态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50%省份的同步类型保持不变。(3)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向的挂钩协调,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和地域时效差异性。(4)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集约利用出现退化现象,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未来东部地区应加大存量土地开发力度并提高供地门槛,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并加强资本和技术的替代与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