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013年12月13日晚,经过数千名铁路建设者近1个月的昼夜工作,沪昆高速铁路杭州至长沙段引入长沙南站施工圆满完成,这标志着我国纵向最长的京广高速铁路和横向最长的沪昆高速铁路在长沙南站成功对接。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通道  相似文献   

2.
铁路谱系化旅客列车产品是服务于多种需求和不同类型旅客,便于旅客辨识、记忆和准确选择,有利于铁路分类配置运输资源和分层提供运输服务,而目前我国铁路谱系化列车产品特征尚不清晰。在分析荷兰、德国和日本铁路谱系化列车产品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客流按出行目的和节点等级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我国高速铁路谱系化列车产品框架设计,最后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进行车站节点分级、列车谱系划分和分层级的客流结构分析,给出按停站的谱系化列车产品分类设计,为高速铁路谱系化列车产品设计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单一趋向多元,铁路客运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对铁路客运产品在速度、价格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铁路大提速运输市场份额提升和高速铁路列车客运量增长为切入点,分析列车速度与市场份额、旅客运量之间的关系,剖析高速铁路列车市场竞争力影响,构建Logit离散数学模型。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探讨400km/h高速铁路列车运量预测,研究提出400km/h高速铁路列车可以扩大客流吸引范围,增加铁路客运量,提升高速铁路旅客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旅客服务质量和铁路经营效益。在现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的设想,并分析了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的优缺点,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任民 《铁道经济研究》2010,(1):37-39,43
根据有关客运专线运量预测方法,预测北京到上海2012年的客运基线运量,京沪高速铁路建成运营后的转移运量、诱发运量。预测分析表明,京沪高速铁路通车运营后将会产生69.68%的转移运量和30.32%的诱发运量,理论上有可能转移京沪间民航85.77%的趋势客运量。  相似文献   

6.
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需求的适应性水平,对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提升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需求匹配程度,阐述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需求适应性特点,从总量适应性、结构适应性及质量适应性3个方面,构建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需求适应性评价体系,采用AHP-集对分析方法对列车开行方案与客流需求适应性进行量化评价。以郑西高速铁路为例,对各月份客流需求与当前列车开行方案适应性进行评价,得出列车开行方案与月份客流需求适应程度综合排序结果,提出相应的列车开行方案微调建议。研究表明,列车开行方案与7月的客流需求最为适应。  相似文献   

7.
列车开行方案是基础性运输组织计划,其编制流程与方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列车开行方案的质量和优化理论体系的形成.通过分析国外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流程及其特点,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的列车开行方案特点,提出将立足于我国实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流程相融合,形成适合我国高速铁路的更加完整和实用的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流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旅客出行的需要,通过对一年来直达特快列车的客流走向,以及节假日、方向别、席别利用率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各种情况下利用率产生差别的原因,提出保持营销工作的长期连续性;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激励政策等直达特快列车营销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高速铁路列车乘客最优的上下车策略,选取CRH380AL型高速列车二等座车厢,构建乘客上下车策略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的上下车策略,分析人员携带行李比例、上车人数的落座时间和过道密度,量化乘客上下车的效率和舒适度。结果表明:低密度时,乘客落座时间在双车门行策略和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下变化差异不明显。随着乘客人数和携带行李比例的增加,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的乘客落座时间最短。30人上车场景时,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车厢过道区域的最大密度和平均密度均为最低。在上下车人数为50人、携带行李比例为40%时,双车门倒金字塔策略的过道密度相较于双车门行策略和双车门斯蒂芬法策略较低,此时乘客舒适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分析高速铁路技术经济特性对客流分担率的影响,对优化客运产品、提升高速铁路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概述高速铁路客流分担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京广高速铁路5个客流OD间的高速铁路、航空、公路客流数据,选取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安全性5个影响因素,应用基于旅客广义出行费用的Logit模型分析不同运营参数调整方案下高速铁路客流分担率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灵敏度分析法探讨不同出行距离下各影响因素对旅客出行选择的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性始终是旅客选择高速铁路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舒适性对中长距离旅客的出行选择行为影响较大,方便性对短途旅客出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高速铁路开行高速快运列车的现状,总结德国、法国和欧洲快捷铁路物流协会的高速快运列车开行经验,从车站设施配置、线路设施、车型设计、运输组织、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在高速线路上开行高速快运列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目前利用确认车开展小规模物流运输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快运列车的开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列车运行图和动车组交路计划是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技术文件,是铁路组织列车开行的基础。在分析现有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运用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车辆路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构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与动车组运用一体化优化模型;通过运用GAMS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能满足给定开行列数的较优的动车组运用计划。为保证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适应性,以实际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运用相同动车组数量的前提下,一体化优化方案可增加列车开行对数,证明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为实际列车运行图铺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超大客流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定义大客流入手,介绍了北京地区超大客流的现状,分析了北京地区超大客流的成因,提出北京地区不同时期超大客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沪宁线客流市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沪宁线旅客行费用来源,票价承受能力及对不同车次偏好等方面的调查,探索金三角地区铁路短途径注以的市场规律,从而为制定铁路客运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为实现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日常化开行的需求,在阐述列车开行方案现状、天窗设置现状、客流特征及需求分析、卧铺动车组运用现状等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开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窗内各专业工作项目及天窗需求数量,论证车站隔日开设天窗的理论可行性,提出等天窗模式下的列车开行原则及保障条件,并以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运行时长为优化目标,以到发时间域、沿线车站到发线数量为约束条件,建立数学优化模型,最后以京广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开行需求为实例分析求得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国内外高速铁路车站能力比较的基础上,从车场布置、运输组织和客运服务3个方面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长沙南站的车站通过能力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其能力主要受到咽喉区的限制。结合国外高速铁路高能力的特点,提出改善车站通过能力的措施,即通过车场独立运行、站外疏解、简化咽喉区结构优化站场设计,减少立折列车在站作业时间、平衡到发线利用率、均衡办理列车出入段、采用分散自律的CTC系统完善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路网的交叉逐渐增多,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间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为探寻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间的差异,在阐述国内外学者对高速铁路和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的差异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系统构成、组织构架、作业内容、行车指挥、列车运行调整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论证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在调度指挥结构功能设置、软硬件设备配置及调度信息传递与交互上都具备显著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的协同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是衡量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实现3min追踪间隔,在分析列车不同追踪间隔原理的基础上,给出列车区间追踪间隔、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等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对速度、闭塞分区长度、线路坡度、咽喉区限速、咽喉区长度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信号系统、线路条件、列车性能,为新线路设计提供有效参考。最后,在保持线路横纵断面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线路进行优化,通过提升列车性能或改变线路限速的方式,提出高速列车追踪间隔的优化策略,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实现3min追踪间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