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翟影 《宁波通讯》2011,(7):21-21
美国退休华裔教授林良多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一首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引起国人强烈共鸣,诗曰: 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 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2.
东亚模式过去曾以东亚奇迹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认为,它还将再刨历史性的辉煌。东亚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赶超型的发展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两百年,历史决定了东亚经济的发展只能采取赶超型,也决定了东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依靠三个轮子——政府的“主导”、“夹生”的机制和制度工具、“外向”型经济。东亚经济的这些特点,使得东亚经济在其市场经济体系的培植、发展过程中常易出现各种“不协调”或“扭曲”现象,而金融领域中这些“不协调”或“扭曲”现象便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风源”。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有的人会说;“我的梦想是想当语文老师,将来让自己的学生畅游于知识的海洋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人会说:“我的梦想是当兵,站立于祖国的边疆,保护育我养我的祖国,让祖国不在受别国侵略”;有的人会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健身教练,让每一个人都具有强健的体魄,不再让别国人称我国人民为‘东亚病夫’”等等,而我的梦想则是成为一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  相似文献   

4.
禹森 《现代日本经济》2001,116(2):48-48
东亚经济起飞、发展并创造出“东亚奇迹”,曾引发多少学者对“东亚模式”的赞美。然而,1996年以来一场金融风暴,又使人们冷静下审视“东亚模式”利弊。此时,理性地思考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的未来,殊为可贵!李晓教授主编的《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与中国工业振兴》(以下简称《循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一书,就是在这种思考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力作。 《循环》一书是作者利用在日本访问研究期间收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和在国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5.
付艳丽 《发展》2003,(5):16-17
曾因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而一度令世人注目的“东亚模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却广遭否定,甚至一些学者认为东亚模式的危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宣告了东亚模式的结束。到底“东亚模式”是一种特定阶段的发展类型,还是具有不断升级潜力的发展类型?我们需要的不是对东亚模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以有限政府重启“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核心内容分析东亚模式发展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模式,这集中体现在该模式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在政治上,东亚国家普遍采取威权政治体制,实行集权主义…  相似文献   

6.
好书推荐     
《西部论丛》2010,(8):96-96
20世纪在世界东方,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无疑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一个在近代饱受东西方列强欺辱,积贫积弱的国家日益强盛,创造了伟大的东方奇迹。伴随着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是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飞跃。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并首次取得金牌榜第一的辉煌,奥运会见证了中国人民甩掉“东亚病夫”的称号,  相似文献   

8.
【英国《金融时报》3月30日】德国不再是“欧洲病夫”,而且再次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动机。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外界反而比德国国内更普遍,因为德国人还需要时间摆脱前一段经济低迷带来的消沉。  相似文献   

9.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去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成就,而背后支撑这些成就的就是“举国体制“。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育体制一方面让中国人在世界赛场上彻底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金牌大国,另一方面,这一体制在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一直以来也备受诟病。如何在保证奥运成绩的同时又能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多年来这都是困扰中国体育界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聚焦股权分置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9日,应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在这一天,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四家试点公司(“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和“金牛能源”)正式“出炉”,意味着股权分置试点工作自此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破解股权分置这一股市“头号难题”迈出了第一步。这也将是中国股市上具有里程碑定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在证券市场上,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试对有关问题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78年3月18日是我国科技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召开。大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要“全党动员,大办科学”。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著名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崛起,使西方学者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是什么力量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沉睡的亚洲中唤醒?是谁给了他们‘普罗米修斯之火’或‘浮士德的野心’去主宰他们的环境?”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理解“东亚经济奇迹”。他说: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  相似文献   

13.
东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政府干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勇 《珠江经济》2006,18(11):59-69
“东亚奇迹”、“东亚模式”到“东亚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对东亚地区发展历程的基本概括。东亚发展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欧美经济模式,也不同于拉美的经济模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东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比较一致的是,学界都认为东亚奇迹的取得,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东亚奇迹”的讨论,是目前亚太经济圈里的一件大事。 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在《外交季刊》上撰文,对流行的东亚“小老虎”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和“21世纪将是东亚世纪”的说法提出质疑。在这篇名为《虚幻的亚洲  相似文献   

15.
并未终结的“东亚模式”——略论“东亚模式”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西方的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对危机的起因发表了大量的评论。许多评论的焦点都是所谓的“东亚模式”的缺陷问题。大多数的评论认为“东亚模式”存在制度上的根本问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东亚模式”制度,危机就不可能消除。美国学界及政界官员甚至一再宣称,亚洲高增长时代已告终结,东亚奇迹已一去不复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已战胜了东亚资本主义模式。东亚要想排除危机,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模仿美国人的优越方式,并且臣眼于美国的霸权地位。[1]东亚危机至今尚…  相似文献   

16.
林凌 《开放导报》2004,(5):11-13
有人评论说,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构想远未实现,谈“亚盟”为时过早。我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是“亚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经济一体化外,还有东北亚、南亚、中亚等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正是这些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构成了整个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把“亚盟”的实现作为一个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提出来,很有必要。“亚洲联盟”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趋势,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建造“东亚经济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别分析中、日、韩、印4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利弊得失,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建造“东亚经济圈”构想的前景、障碍,认为4个“1 10”不等于“4 10’,但4个“1 10”构想的实现,是实现“4 10”构想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东亚经济圈”是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出现了经济、金融危机,对其原因经济界说法不一。陈炳才先生在1997年11月19日的《经济日报》刊登文章指出“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对于这种武断的说法,我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虽然目前东亚经济出现了困难,“东亚模式”面临着挑战,但这只是“东亚模式”的“中间循环”阶段,如果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特“东亚模式”,我们就会发现目前东亚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正是“东亚模式”发展轨迹中的一个“拐点”,是“东亚模式”依内外的变化而由低级向高级转变…  相似文献   

19.
《宁波通讯》2012,(19):56-57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相连,真可谓“中秋国庆喜相逢,万家团圆意相同”。8天的长假也是“史上最长黄金周”。在这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日子里——宁波各地人民欢度国庆.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20.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东亚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对“东亚模式”的种种非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启示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大力发展科教,并就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