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运行体系,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系统的"四三结构"模型,分析了其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产出,并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实证对象,提出了其自主创新工程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对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示范区"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创造性地提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激励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和内在联系有待提高。本文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分析了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创新示范区不仅适用国家支持中关村的所有政策,还将享受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因此,如何用足用好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新的制度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科技新城,将是张江乃至上海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重大任务,解读张江示范区各类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各种政策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瓶颈,并在借鉴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张江高新区在规划和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工作中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临如何借鉴美国科技金融创新硅谷模式,如何利用硅谷成功经验提升总体创新实力的问题。侧重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基于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基本状况,对比美国硅谷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提出了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文化建设、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构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路径之一,是构建"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目标。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以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探讨了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在分析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东湖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为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5个要素,相应地选取了22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要素指数和具体指标信息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为对象进行指数比对,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东湖高新区自有的优势和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依据"四三结构"模型细分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与目标;运用"四三结构"模型的要素协同机理提出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杠杆工程——重大专项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两化"融合工程;最后探讨了使"杠杆工程"付诸实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界定为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5个要素,相应地选取了22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要素指数和具体指标信息构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为对象进行指数比对,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性是高科技园区的第一属性。本文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皖江示范区区域创新投入和产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可知,皖江示范区区域创新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其规模不断扩大,但示范区内部各城市投入与产出呈现不平衡现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2012年皖江各城市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结果显示,皖江示范区创新综合效率较高,但只有马鞍山市和六安市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皖江示范区R&D活动人员投入有冗余。针对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新机遇。为制定和优化中部地区跨域技术扩散政策,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施许可备案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专利许可整体网络、跨区域专利许可网络、四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节点城市专利许可网络结构特征和技术类型。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中部六省在整体网络中处于次边缘层向次中心层过渡位置、地域结构与“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不匹配、自主创新示范区节点城市的技术扩散引领辐射作用不足。据此,提出了构建中部六省技术帮扶联盟增强科技扶贫力度、发挥区位优势搭建跨域技术扩散中介桥梁、优化示范区技术扩散评估和激励政策以及发挥技术比较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待定量评价。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对自创区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分别进行整体平均化评估与个案评估,发现自创区设立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地区异质性,即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自创区设立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自创区设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还未显现出来,表明该地区自创区应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地区经济新增长极。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武汉东湖自创区是通过区域创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14.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区域)的环境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主要转出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影响部分显著为正。因此,实施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使承接地的环境恶化,只要加强转移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承接地和转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内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了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称号,它启动了中国城市以商务旅游为主题,以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为主体的创新型、体系化、样本化建设。本文纵观世界优秀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经验,总结出优秀商务旅游城市的形成依赖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宏观环境体系,包括了城市等级、城市经济、跨国集团总部、自然文化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包容性等六大主要方面。在宏观环境层面上,实质反映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国际化竞争状况。商务旅游与城市宏观环境形成了相互生成与提升的关系。商务旅游是城市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共同演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这个产物一旦生成,便以其可观的价值,主动地引导和激励着城市为适应它的快速发展而进行自我提升,终于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区与制度的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是为了促进滨海新区及天津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在理论上不仅要考虑到技术、制度的因素,也要考虑到空间的因素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理论模型的影响。具体研究空间因素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影响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空间作用,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方式和区域发展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崭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7.
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必须对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但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方法。本文以镇江新区为例,将基于专家意见集成的层次分析法用于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评价,为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应用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修正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空间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刻画与分析,结果发现:①张江示范区22个分园产业结构差异明显,第二、三产业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布局形态,分园间产业同构程度总体较弱;②张江示范区各分园区空间联系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以空间弱联系和一般联系为主导,较强联系和强联系数量较少;③张江示范区已形成“一主(核心园)”、“三副(杨浦园、闵行园、金桥园)”为核心的空间经济联系格局,而奉贤园、临港园、世博园、静安园、崇明园在整体空间联系网络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促进作为多中心创新区域示范区协同发展,需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园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打造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创新集群;聚焦边缘性分园发展,优化示范区空间网络结构;着力强化沪西南创新带的互动联系,对接杭州科创大走廊,促进长三角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