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EPA背景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经 《中国金融》2003,(17):30-32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粤港之间一直保持着较密切的金融合作关系。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粤港金融合作既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抓住CEPA机遇,全面深化粤港金融合作,开创大珠江三角洲区域金融发展新局面,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CEPA背景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的战略性(一)深化粤港金融合作是CEPA的内在要求。金融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CEPA中作了明确的安排,主要包括:降低机构准入门槛,包括降低香港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进入内地市场的资产规模要…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的思路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深化粤港金融合作,应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世界眼光对粤港的发展目标、相互作用重新进行恰当的定位,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合作新机制。根据CEPA协议内容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在坚持审慎、渐进、开放以及优势互补原则的前提下,创新粤港金融合作路径,可以从联合创建石油期货市场、建立粤港创业板的联动投融资机制以及共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等方面先行先试,循序渐进地创建穗深港国际金融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3.
2006年以来,多项有关QDⅡ机制的重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内地机构和居民投资境外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粤港金融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抓住QDⅡ机制实施带来的有利机遇,应当把推动广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QDⅡ机制下参与香港金融市场投资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粤港金融合作的重点,并通过推进资本项下粤港结算合作,提供高效、安全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使粤港两地成为内地金融投资“走出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4.
何伟刚 《南方金融》2006,(12):41-43
2006年以来,多项有关QDⅡ机制的重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内地机构和居民投资境外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粤港金融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抓住QDⅡ机制实施带来的有利机遇,应当把推动广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QDⅡ机制下参与香港金融市场投资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粤港金融合作的重点,并通过推进资本项下粤港结算合作,提供高效、安全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使粤港两地成为内地金融投资‘毙出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南方金融》2004,(4):5-6
记者:粤港金融合作的发展历程如何? 负责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都高度重视粤港合作,两边高层多次磋商讨论粤港金融合作等问题.人行广州分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粤港金融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南方金融》2002,(5):4-5
问:粤港金融合作票据联合结算的发展历程怎样? 答: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为达到经济互补,实现"双赢"的目的,都非常重视粤港合作,双方政府高层多次磋商讨论粤港金融合作等问题,粤港金融管理部门在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粤港金融合作的途径.1998年1月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率先在深圳启动,然后拓展到广东省境内.粤港票据联合结算几年来经历了参与城市扩容和交换票据增加两个阶段,今年6月22日,联合结算将从单向结算变为双向结算,这是联合结算的一个重大突破,将为粤港金融合作树立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南方金融》2002,(5):1
为加快粤港票据联合结算步伐,实现粤港金融合作"双赢",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双方政府以及人民银行总行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粤港金融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孟建波 《南方金融》2003,(12):12-14
2003年6月29日,CEPA正式签署,有关在CEPA框架下逐步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呼声日高.可以预见,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一旦确认,外资银行尤其是香港银行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由于内地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以及离岸金融本身的特殊风险性,监管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内地与香港CEPA的正式启动,正在成为闽港金融和经贸合作的加速器;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使福建金融业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构筑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新平台、加快金融企业的制度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方式、整合金融资源、建设跨区域的信用担保和商业保险体系等十个方面,阐述提升福建金融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CEPA的顺利实施,深化粤港两地支付结算合作,近年来,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广州分行的领导和粤港两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加强和完善粤港支付结算系统建设,保证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有效地提高了两地资金结算效率,推动了两地贸易往米,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粤港已开展的金融合作,对于推动粤港两地贸易和经济发展,促进两地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和竞争的强劲潮流以及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粤港合作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全面推进粤港澳金融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经 《南方金融》2003,(12):8-11
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的CEPA协议将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既是我国经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金融生活的一件大事,它为粤港澳金融业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开创区域金融发展新局面,促进"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是我们广东金融界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记者:粤港港币票据联合结算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开通,它对粤方有何积极意义? 负责人:粤港两地经济发展向来唇齿相依,资金流动频繁,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双方的经济、金融合作更加紧密.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加强粤港合作的内在要求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新一轮经济融合下的金融合作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和金融关系日益紧密。中国加入WTO为三地间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发展机遇。CEPA的实施则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加快粤港澳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扩大了粤港澳经济和金融业的直接腹地,为三地金融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本文针对这些新形势的发展,对粤港澳新一轮区域金融合作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日益紧密,金融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中国加入WTO既为两地金融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为之带来了一些挑战.而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是提高我国整体综合国力和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选择。2003年6月29日由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标志着内地与香港之间正式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内地与香港的两地金融合作将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CEPA对深圳经济金融的影响与深圳市分行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燕 《金融论坛》2004,9(1):14-18
CEPA的签署及于2004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为深港金融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为大珠江三角自由经济圈的形成与突破以及深港金融的同城化准备了重要的基础制度条件.本文在全面分析CEPA对深圳宏观经济、金融业及银行市场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与工银亚洲、澳门分行及广东省分行的跨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分享CEPA商机;加快业务、资产和客户结构调整,尽快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各项指标先期达到上市要求;研究深圳各区域市场的差异性,实施各支行分区域经营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正式签署,对香港和内地的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合作作了规定,它有助于恢复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给内地金融业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认为,CEPA的实施,对上海金融业机遇和挑战并存,短期影响不大,如果抓住机遇,仍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李捍东 《中国金融》2007,(14):12-13
作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成员,近年来广东省结合本省实际,积极利用香港金融服务业优势,以粤港金融合作为主轴,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9.
ECFA的签署为两岸金融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金融合作的先行先试获得中央的认可和支持.在此背景下,闽台金融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加强闽台金融合作的历史契机和现实挑战的基础上,阐述后ECFA时期深化闽台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欠发达地区金融组织体系正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机构撤走的趋势,客观上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目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已成为农村合作金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