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永林 《中国市场》2014,(27):23-25
本文将物流业碳排放量和物流业GDP分别作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引入低碳物流效率评价体系,并基于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物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低碳物流效率水平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且整体水平偏低;我国大部分地区低碳物流高产出主要依赖高投入,而非高技术效率,从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是低碳物流效率提升的关键。最后提出,提高我国低碳物流效率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托宾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物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区域物流效率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东部地区物流效率较中西部地区略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区域市场化程度以及港口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重要性是影响区域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应着力强化各省、市、自治区物流市场化程度,建设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提升区域物流技术投入与应用效率,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物流产业,防止地区条块分割,促使物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投资转变,强调区域物流的有序竞争;加快港口物流发展.  相似文献   

3.
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分析——以东部十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2008~2010年我国东部十省市物流数据,将非期望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物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综合效率进行衡量和评价。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对东部十省市物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不加以过滤,各省市物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将被低估,而规模效率值则被高估;考虑碳排放的东部十省市物流业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山东和河北两省效率最高且达到技术效率前沿,海南省物流效率最低。为更好地推动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应确立行业"高压线",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碳引导",给予政策鼓励;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发展多式联运,优化物流系统;开展逆向物流,完善物流体系;改善物流环节,实现低碳转变;引入低碳技术,推动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蕾  魏后凯  王振霞 《财贸经济》2012,(10):130-136
很多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节能潜力更大。因此,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全国整体节能目标。事实上,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水平很难在短期内赶上东部地区,其节能潜力仅仅是理论节能潜力,不能作为中国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依据。因此,本文尝试以中国各省份所在区域的能效最高值作为基准值,利用DEA的方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节能潜力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一是与全国平均节能潜力相比,中西部地区节能潜力较低;二是从测算结果来看,中国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仍然是东部发达省份,而不是中西部地区。基于此,本文提出应正确看待东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制定减排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实施差异化的节能政策设计,即差别化的节能目标管理、差别化的节能产业政策、差别化的节能投融资政策,以及差别化的节能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的中国地区物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腾 《中国市场》2008,(6):74-76
本文用各省市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及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用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作为产出,利用DEA方法分析我国物流效率。结果发现我国物流规模效率相对较高,绝大多数省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纯技术效率偏低,导致物流技术效率较低。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物流效率相差不大,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效率无关。我国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问题,应在注重提高物流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改进管理,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构建多因素线性对数模型;探究1985—2009年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我国碳排放量长期变动的边际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强度的下降是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贡献度最大,而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待挖掘;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探究数字技术对零售产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对于促进流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我国数字技术与零售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技术对零售产业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零售产业效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我国不同区域零售产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化影响,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北方地区零售产业效率的提升促进作用较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加速省份市场化的进程和增强物流效率的机制路径进一步促进零售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空间纠正系统GMM法实证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和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自相关,环境污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要素市场扭曲延迟了经济规模和行业结构与环境污染成倒U型的临界点的到来,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分区域和分行业类型,要素市场扭曲均加剧了三大地区和三类行业环境污染,但要素市场扭曲对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环境污染影响最小,要素市场扭曲通过抑制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提升和加剧腐败提高了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环境污染程度,通过影响经济规模、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减少了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环境污染,而要素市场扭曲通过上述渠道导致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需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喜平  陈博 《北方经贸》2012,(11):37-38
运用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考察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以及政府支出五个因素在时序维度上对河北省能源效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冲击响应期内,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政府支出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对能源效率提升的作用具有波动性;且上述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均具有持续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应成为河北省提高能源效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现如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成本高、管理水平低等相关问题依旧存在,使得传统的物流行业发展逐渐偏离了时代的轨道,也限制了互联网化物流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物流行业应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互联网化的物流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物流效率,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化物流经济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作用,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我国能源要素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消耗了七成能源的工业却贡献了不到一半的产出,能源效率堪忧.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能源利用现状,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各行业和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得到结论认为,从国际来看,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从国内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但行业和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高耗能行业和高能源消耗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本文建议,应从行业控制、地区优化、制度完善和领域开拓四个方面提高工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PSFA模型测度能源和碳排放双重约束下的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分析其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和差异,评定其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分区域剖析其演进背后的逻辑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分化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平均规模正向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财政支持力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产生负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强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物流产业已度过规模扩张阶段,现处于质量提升阶段,且各区域不同阶段中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演进逻辑具有区域特性。践行节能减排、完善产业政策和探寻区域物流特色发展路径益于优化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能源效率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了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为自变量,以某行业最优能源效率地区的值为参照值,测算了我国2009年的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结果发现: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各省市以行业能源效率最优省市的生产方式、能源结构和管理模型进行改进,完全有能力实现2020年单位 GDP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减排承诺;但由于各省市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性,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存在差异。总体上,我国尚处于弱退耦状态,说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加大力度,巩固减排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支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教育支出的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的规模效率高于东部.要素集聚和转移支付依赖是造成地区间教育支出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而东部地区应注重教育支出结构优化,提高规模效率;中西部地区仍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流通经济》2016,(12):29-39
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是当前我国碳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评估各驱动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度对于促进行业碳减排意义重大。可基于LMDI分解技术,构建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将物流业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因子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物流产出效应、经济发展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六个方面,并利用2003—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物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样本年内各驱动因素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效应是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物流业产出的提高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东部地区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有抑制作用,而中西部地区能源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对各省市区情况的分析表明,广西能源结构效应表现最好,宁夏能源强度效应表现最好,江西物流产出效应表现最好,河北经济发展效应表现最好,四川人口规模效应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进出口贸易与物流业能源效率的关系,对于提升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实现低碳物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出口来说,进口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分样本分析发现:加工贸易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一般贸易;外资企业出口能够显著提升物流业能源效率,内资企业进口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推动贸易结构的优化调整,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及多措并举提升物流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7.
姚娟 《中国物价》2012,(3):67-71
本文对生活用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人口规模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生活能源消费量的最主要因素,其影响力均远高于人均收入水平;虽然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消费扩张,但是如果未来几年内技术进步速度不能加倍提升,则技术进步不足以弥补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的反向影响。换言之,受我国化石能源储量的约束,除非未来我国包括节能技术在内的广义技术水平能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否则,从能源供求的角度来看,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能源瓶颈问题仍然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9):277-278
随着中国各项工业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对于能源特别是石油类能源的日益倚重,中国炼油行业对于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要积极转变行业发展模式这一课题越来越重视了。炼油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积极提高炼油行业节能水平,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高我国炼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已成为行业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炼油行业的节能效率决定于炼油企业的企业规模、科学水平、能源结构等因素。本文切中当前对节能减排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在文章中考虑炼油企业的节能效率,探讨了在经济新常态下炼油企业节能的意义,梳理了相关理论和事实,进而提出了研究框架。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炼油行业的节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三阶段DEA-Malmquist面板模型,本文对1999-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地区间和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率较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变为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持续恶化,规模效率得到了初步改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城市化进程和初始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各细分行业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经济改革后1995-2009年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几乎没有提升,甚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第二,1995年后我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出现正增长,而技术效率则到2005年后才逐步提高;第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TFP增长优势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升反降,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效率改进没有出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