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强 《国际贸易》2007,(4):35-39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引起广泛关注.在失衡格局的维系和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经济功能的国际分工关系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产业集聚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互动机制三个核心因素——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运用中国12个制造业行业19932011年数据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结果支持二者互动关系的存在及核心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郎采凤 《商》2014,(1):310-310,282
本文利用2005年1月到2013年6月份的102个月度数据对美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中国进口和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从误差修正模型看,短期内中国进口与美国对中国出口间存在动态的修正机制。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则表明,在滞后8期内,中国进口与美国对中国出口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美国对中国出口是其从中国进口的格兰杰原因。考虑到近年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中美贸易行业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认为垂直专业化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家乐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135-136
中美贸易失衡成为目前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加强烈。在这涨声一片的沸腾中,更应理性对待中美贸易失衡。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及中美贸易失衡的实质来寻找中美贸易失衡的真正原因,发现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引起中美贸易顺差的始作俑者,失衡的根源在于当今产品内分工时代的国际分工结构以及中国在这一结构中所处的末端地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现状,采用反映进口中间产品在国内的产业循环效应或产业波及效果的净附加值指标来衡量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后归属于中国的直接的贸易利益。基于1992-2007年期间中国20个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产业循环后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分析表明:从净附加值的绝对量来看,中国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中间产品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增长迅猛,且在从世界进口的中间产品所创造的总的净附加值中平均占了42%左右的份额,但该净附加值占中国工业部门总出口的比重总体上不高且年均增长幅度有限。细分行业的考察发现,来自东亚的中间产品创造的净附加值比重较高的部门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但在大多数工业部门中这一比重增长不显著。因此,应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本土企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与不同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金融发展差距都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不同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贸易形势,金融开放程度又进一步影响了贸易发展和贸易结构变迁。本文从国际分工深化的视角出发,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破解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贸易失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影响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进行考察,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不同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的作用效应进行分解,发现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主要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途径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出口竞争力,但理论上所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发生促进作用。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在制造业不同部门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效应所驱动,即便是此类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很高的制造业行业所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却并非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所推动。这种分工状况容易导致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压缩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间产品贸易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比较优势、垂直专业化、价值链及市场内部化等角度阐述了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客观地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现实条件和近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贸易增长分解方法,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从贸易增长途径这一新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相对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价格增长为主,而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主要以数量增长带动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这说明中国并非位于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其分工地位将逐步提高,因为在东亚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数量增长表现出了趋于主导的态势。由此看来,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在上升阶段,并逐步向分工体系的高端收敛。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189.2亿美元,双方的贸易摩擦从传统的服装皮革、轮胎和机械设备升级到太阳能光伏产品等新科技领域,美国不断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337条款"调查。同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双方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对中国、美国与东盟三者之间贸易失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一、中国、东盟和美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双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际分工在垂直型分工的基础上,出现水平型分工增加的趋势,而且水平型分工中的产业内分工增加,伴随着产业内分工的增加,双方之间的贸易正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状况作实证性分析,并揭示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段振远 《商》2014,(32):104-104
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联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品的直接进出口,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占世界总贸易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而这种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早在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自然也不可能不受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的加工厂,然而现在的中国只能参与产业链中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因此中国正面临着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传统优势丧失而新优势尚未建立的阶段。本文主要就国际垂直专业化产生的动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如何适应国际垂直专业化产生的挑战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Hummels等人的研究方法,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整体变化趋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分工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制造业内各行业具体在国际垂直专业化中的参与情况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APEC 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2001年 APEC 年会于10月在上海举行。中国与 APEC 成员的产业内部贸易分工开始出现,但就整个结构来说,仍然是比较低的,深层次上的产业内部贸易仍然有待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经济形势与亚太经济合作的新趋势,提出新时期我国参与亚太地区贸易分工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GL指数、贸易特化系数和FF份额指数及其扩展,对2002—2011年中美高技术产品九大技术领域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大部分高技术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竞争优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多角度入手解决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问题;鼓励我国高技术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政府应为高技术产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2014,(25)
通过考察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发展及全球失衡出现的新特点,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计量模型的构造中我们采用了VSS指标,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只有促进金融深化,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下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8.
赵文倩  薛瑞超 《商》2014,(25):242-242
通过考察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发展及全球失衡出现的新特点,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计量模型的构造中我们采用了VSS指标,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只有促进金融深化,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下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 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回顾历史,纵观现状,不难看出,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二: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生产力的提高,总将影响世界经济,导致国际分工发生相应的变化。英国纺织工业早期的技术创新摧毁了印度工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用生产氮的新方法取代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测度中国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发现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呈现一种上升的态势,且这种上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产业内效应。在此基础上,估计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类型及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生产率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