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所用的公式一般为V=GDP/M2,由于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之和,所以用这一公式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不断下降的。但在此计算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我国实际的经济运行中有一部分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而是被不断增加的外汇存款所吸收,还有一部分货币进入资本市场,因此在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应将这两部分货币扣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我国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指出我国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不断下降的,而是有升有降,并据此对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和扩散,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已远低于潜在增长率;而由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显现。在外需短期无法恢复、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滞胀的风险在逐步加大。VEC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共同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率。当经济景气程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现阶段应在有效监控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以便提高政策搭配效果,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文献研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本文研究表明,影响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伍超明 《经济研究》2004,39(9):36-47
经济虚拟化的发展和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性 ,使传统货币流通速度公式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本文根据变化发展的客观经济环境重建货币流通速度公式 ,结合货币循环流模型提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两分法”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货币流通速度。在对我国 1 993— 2 0 0 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 ,2 0 0 0年以来两者协调性较差 ,原因在于进出虚拟经济的资金出现大幅波动。对此本文结合我国实际 ,根据新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设计了一些长短期资金流量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健  辛然 《财经研究》2002,28(3):39-43
本文就我国以GDP/M2为指标的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这一现象,给出了几方面的解释。文章认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过量的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制度性紧宿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指出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减慢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货币流通速度看经济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的Md=k·PY。两边同除以P,则有Md/P=kY。剑桥方流通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市场上货币流通总量的程式实际上就是货币需求函数,其中的k是货币多少,对社会物价总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又称马歇尔比率:k=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该问题的认识不一样,因而宏l/V。由于仍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常数,所以k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也不同。也是常数。该方程式表明:实际的货币需求(Md/一、古典学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变P)是实际收入水平(Y)的函数,收入决定货币需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年内一定的货币存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通过否定资金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一规律的结论,论证了任何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都会不断加快。但是,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并不必然包含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本文立足予货币需求理论与资金周转理论的结合角度,从货币的交易功能和资产功能两方面,详细论证了只有流通领域的资金运动才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作为企业资金周转核心的生产时间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毫无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和资金周转与不同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结构冲击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变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制度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基本上同向变动。短期内,技术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表明我国狭义货币具有奢侈品特征。就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言,制度和货币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货币冲击次之,技术冲击不重要,没有长期影响。就产出的变动而言,货币冲击产生了持久的"Tobin效应",制度、技术冲击具有显著、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技术冲击次之,货币冲击不重要。  相似文献   

9.
耿中元  曾令华 《经济学》2007,6(4):1097-1114
结构冲击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变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制度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基本上同向变动。短期内,技术冲击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表明我国狭义货币具有奢侈品特征。就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而言,制度和货币冲击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货币冲击次之,技术冲击不重要,没有长期影响。就产出的变动而言,货币冲击产生了持久的“Tobin效应”,制度、技术冲击具有显著、持久的正向效应。制度冲击最重要,技术冲击次之,货币冲击不重要。  相似文献   

10.
将电子货币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供求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基于2003、2011年的季度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显著存在.从长期来看,一方面,电子货币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当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电子货币通过减小货币乘数提高了通货膨胀率.而在短期,电子货币导致的货币乘数减小降低了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导致货币量中介目标无效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是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货币政策当局对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能性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据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然而,基于伯杜和乔纳格的研究,本文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影响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文的结论是,近期中国广义货币M 2的可预测性较好,因此,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而否定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能性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一般动态均衡的分析框架下,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代表性主体的动态最优化来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增长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运用1994—2007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增长的正向冲击都会对产出产生持久的正效应,但就各种冲击的效应大小而言,货币流通速度冲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货币增长冲击的影响,这一结论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货币流通速度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连接了实体经济的产出以及金融领域的货币,揭示了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因此,系统的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具有关键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名义GDP、货币供应量M2、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讨论对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产能过剩导致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停滞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实体经济内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现象,使资本周转过程中的流通时间延长,货币资本收回速度相应减慢。同时,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投资结构的变化,作为经济"短板"的基础设施行业投资比例大幅提高,而基础部门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客观上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产能过剩使货币供给大量雍塞在流通渠道,形成吸收货币的"黑洞",造成货币供应紧张。因此,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中,需要更多关注产能过剩对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影响,防范产能过剩对货币流通速度形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将电子货币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后发现,电子货币通过改变货币供求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通货膨胀效应。基于2003—2011年的季度数据,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显著存在,当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但未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会加速通货膨胀。此外,我国电子货币通过减小货币乘数提高了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6.
流动性过剩:基于货币流动速度异常下降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治国 《经济评论》2007,147(5):94-99
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普遍较高,实际收入上升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和全球流动性过剩。但是,跨国比较却显示出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异常下降和流动性过剩的特殊性。实证结果表明,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被新的交叉变量放大,必须降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开放进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认为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有着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二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使电子货币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结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货币需求、金融资产膨胀与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梳理发现,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会发生变化,同时存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抽取效应,这两种机制解释了用交易方程计算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加入代表经济资本化和货币化的变量M′和M″,对货币需求方程进行修正,说明流动性过剩可能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计算市场货币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商品和商品生产,因此必然有货币和货币流通。社会主义货币流通与资本主义货币流通的根本区刖之一,就在于它的计划化。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计划适应。而要保证这种适应,就必须根据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计划、计算市场货币需要量,据此发行或回笼货币,满足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关于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必要量规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文章评价和综合了传统货币需求理论 ,从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基础出发 ,建立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是 :制度的转型改变着经济主体的微观机制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价格自由化进程、利率制度安排的特殊性、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我国货币需求持续扩张和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个结论。最后结合未来经济转型 ,对我国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