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铁路车站现行退票规定中存在着说明不完整、责任界定标准不清、特殊情况处理不合理、退票程序需完善等问题,依据《合同法》、《铁路法》,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径路计算中缺乏实时性、径路维护工作量大、径路选择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从分析径路计算方式人手,结合车站发售通票业务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统一径路计算模型。该模型充分平衡预先计算与实时计算的优点,在保证径路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对径路计算中的车站个性径路信息和全路共性信息进行有效剥离,从根本上解决了径路计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立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科学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论述,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客观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建模思路,并通过例证说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使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也促使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制定铁路客运票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收益管理研究在我国铁路客运市场的应用,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客运收益管理席位控制模型.在客运需求基础上,从投标价格法通过采取期望值的手段将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采用随机线性规划模型的方法,将连续性随机变量转化为离散性随机变量进行求解.结合算例分析,说明该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票多级折扣最优分配策略属于座位存量控制问题,是将有限个相同使用价值的座位分配到不同的票价等级中以获得最大收益.提出将不同等级票价的客票在不同时间段出售模型,且将每种票价等级的需求强度按一定的长度分段,假定在某个等级票价下旅客的需求概率只分布在一些离散的点上.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模型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铁路旅客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突出旅客心理的情感性反应指标、乘坐兴趣与意向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评价指标在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算例分析,运用随机与模糊数学中的评价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旅客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建立一个较全面的,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论述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路线、指标权重的确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通过举例说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铁路客运高峰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需求的波动性,铁路客运存在高低峰运输的差别。在高峰期,铁路不仅要投入额外的运输设备,而且车站、线路等要承受巨大的负荷。对铁路客运高峰负荷定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以边际成本定价理论为依据,对铁路客运高峰负荷定价问题进行分析,初步计算了我国铁路客运高峰运价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9.
铁路货物运输收入作为铁路行业最主要的收入,其货运定价关系到整个铁路企业的发展;货物运输改革以后,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科学灵活地定价成为关键.从广义运输费用出发,建立能够全面反映真实情况的各运输方式的广义运输费用,并分析货流在OD间各交通运输方式下满足的是用户最优原则(UE)还是系统最优原则(SO),考虑到铁路运输企业对于运价的制定影响货主对运输方式的选择,货主又反过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对于运价的制定这一真实情况来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在下层模型中考虑到运价影响总需求量,提出更为完善的适用于铁路货运定价制定的双层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客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确定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因素集分为两个层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成都北站旅客调查问卷结果,对车站的客运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运站配套停车场主要用于停靠接、送旅客的非营运车辆和出租车与其他社会车辆。在考虑接旅客车辆在停车场停留时间、旅客列车到达时刻、乘坐接旅客车辆人数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接旅客车辆所需泊位数计算模型,采用系数法构建送旅客车辆和其他社会车辆所需泊位数计算模型,形成停车场泊位数量计算模型。以计算石家庄客运站停车场所需泊位数量为例,通过模型应用验证,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应以旅客需求为导向,借助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针对高速铁路旅客需求和感知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运用灰色关联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对成都东站、重庆西站,以及G2885和G2890次列车高速铁路旅客进行现场调研,基于调研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列车服务质量总体高于车站服务质量;相比于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需求和物质需求,提升服务等级和注重精神尊重是提升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铁路客运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灰色预测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开发了基于MATLAB的铁路客运量预测程序,主要功能是以交互的方式输入数据,动态输出显示模型曲线图形和方程。通过建立株洲站旅客发送量的灰色预测模型,说明利用灰色模型预测铁路客运量具有良好的精度,可以为客流组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武汉铁路枢纽路网构架进一步扩充,客运系统运能紧张、过江通道能力不足,为解决路网结构缺陷、提升武汉城市群城际铁路断头线的路网功能,阐述武汉铁路枢纽与衔接客运铁路布局既有现状,为应对武汉铁路枢纽客运作业量及过江运量的增长,补强客运系统及过江通道能力,对武汉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布局与分工提出3个规划方案,经综合比选分析,采用新建新汉阳站和天河北站并将客运系统调整为"四主两辅"方案。研究结论能够满足高品质出行服务需求,对武汉铁路枢纽客运系统布局与分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影响,结合X-13ARIMASEATS季节调整模型的自动识别最优ARIMA模型和检测突发事件离群值功能,使用脉冲函数和阶梯函数设计基于离群值的突发事件的干预变量,构建铁路客运量的时间序列ARIMAX干预模型,对铁路客运量近年受到的SARS疫情、铁路客票实名制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冲击趋势进行干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对铁路客运量冲击较大,SARS疫情在冲击滞后的第5~6期铁路客运量基本得到恢复,新冠肺炎疫情对铁路客运量冲击一直在持续中,铁路客运实名制政策实施社会性较强,冲击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特征,持续时间较短;相对季节调整模型的趋势分析优势,干预模型拟合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季节调整模型,预测显示我国铁路客运量在缓慢持续回暖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借鉴SERVPERF模型5个维度的思想,结合旅客感知服务流程建立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的客观权重,建立基于综合主成分分析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西南地区11个客运站和20列旅客列车为例,综合车站、列车进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车站方面昆明站客运服务质量水平最高,资阳站客运服务水平最低;列车方面高速列车服务水平最高,快速列车服务水平最低;综合考虑车站与列车因素,攀枝花站服务水平下降较多。  相似文献   

17.
在对国内外铁路机车能耗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铁路客贷共线运行列车为研究对象,从机车能耗产生的微观角度出发,运用列车运行计算的相关原理,设定了列车运行环境,建立铁路机车单耗测算模型。模型中引入"牵引运行能耗换算系数",通过微观数值计算方法测算机车单耗的宏观量,计算机车担当客、货运时的单位能耗值。根据机车数量比例和完成的运输工作量,通过加权平均法测算机车综合单耗。经过测算,内燃机车综合单位耗油量与电力机车综合单位耗电量的模型测算值与实际统计值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8.
铁路行包运量预测是以运输需求和内部供给为导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行包运量现状和发展的正确把握.探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铁路行包运量预测模型,解释并预测行包专列开行后铁路行包运量的增长趋势.实例分析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结构简洁、预测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对相关铁路部门和企业的决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高速铁路旅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优化现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研究影响高速铁路旅客服务评价的个性化因素。通过服务接触理论划分服务环节、情感曲线量化旅客服务评价,得出旅客服务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服务评价权重。结合北京南站、郑州东站,西安北站和成都东站的实地调研数据,对高速铁路旅客个性化服务评价权重的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乘客的情感曲线进行权重设计能够真实反映旅客个性化服务需求,为优化现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评价体系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家正在打造空中、水上、地面与地下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构建以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格局。借鉴国外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在论述我国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多式联运发展形势,提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运输组织衔接、加快服务资源共享、强化联运装备协同、促进运营管理创新等铁路多式联运发展策略,以发挥铁路便捷高效、安全环保等比较优势和交通运输骨干作用,实现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和现代物流的网络、产品、业务、技术和模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