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的国际分工发生冲突,导致世界工业生产力布局以及国际劳动分工的重组。与此相联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较成功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接受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转移的产业。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产业为何向落后地区转移?表面看来,似乎是这些产业日益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如环境污染等等,这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产业在源于科技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成长阶段中渐渐退却为“夕阳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柱地位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所取代。从供给(生产)方面看,这些产业的产品在发达地区市场中已处于其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此时,落后地区的这些产业尚处于“投入”和“成长”状态之中。产业转移自然形成。反映在域际经济关系之中,产业转移实际  相似文献   

2.
张泽荣 《山东经济》2004,20(6):90-94
虽然山东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算是比较快的,但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山东省内也出现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影响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运用区域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区域投资政策调节区域经济,促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为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纵观人类经济发展进程,无论农业经济形态还是工业经济形态,都对诸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有形的生产要素过分依赖,这种有形要素的区域差距较大,而且很难改变,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但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将摆脱有形生产要素的限制,落后地区也可以同样凭借"信息高速公路",与发达地区对接,实现落后地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消除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企业规模、信息地位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并以其强大的后发优势跨越若干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信息时代,从而大大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至今已上升为国家级顶层战略。由于地理区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落后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短板,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虽然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促进落后地区改革开放,推动建立落后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丰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而社会经济发的趋势即是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再向落后地区推进,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发展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大开发给国内外企业带来了机遇,更给包括厦门在内的国内企业带来了形势严峻的挑战,厦门市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参与这场空间的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6.
张峰 《港口经济》2013,(1):19-21
本文从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角度分析了一国制造业兴衰与航运之间的关系,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也就是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历史。国际航运与国际分工是相互促进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因此,一国航运业的发达程度体现了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制造业的兴衰从而实体经济的兴衰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兴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探求浙江农村经济成功发展的原因可以发现:浙江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普遍实现了地域专业化分工,基本做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由生产带动销售,形成了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专业市场"经济模式。农村专业市场村落的形成也正基于此。本文试从农村工业品市场发展演化的一般过程出发,来探寻浙江农村市场型村落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自发行为,是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情况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国或地区迁移到另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行为: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是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迁移,产业转移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起飞。产业转移是驱动广西经济迅速发展无可替代的强大动力,而此时广西恰逢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产业调整的大好时机,能否抓住这次机遇是广西能否腾飞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于SWOT分析的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地区经济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地区产业经济活动上.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原因,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在推动力.当前苏北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后发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已成为江苏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对于苏北这一江苏欠发达地区来说,抢抓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的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外力来培植产业基础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无疑是缩小苏南苏北地区差距,实现苏北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国平 《发展》2005,(11):48-49
"产业梯度转移陷阱"问题 所谓"产业梯度转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我国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通常表现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即"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的二元结构关系.一个是沿海等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边缘区的经济技术,由高到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梯度,其经济、技术正按梯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个是,沿海等发达地区在进入现代工业化之前有一个要素集聚过程,这些地区利用其优势不断把中西部地区的人、财、物吸附过去,出现极化效应.即从中西部带走其本身发展所需的低价生产要素,形成回程现象,对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已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有文献多从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竞争等角度解释我国区域发展,较少分析行政整合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2003年广东佛山"撤市建区"行政区划调整作为案例,采用合成控制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估了行政整合对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的发现表明地区内部行政区划调整能够实现市场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加快地方经济增长。这为我国地级层面近年出现的"撤市建区"行政区划调整现象提供了一个经济学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为例,对江苏省地方政府相应政策举措进行了梳理与评析。文章认为,地方政府的干预在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过度干预的倾向;地方政府应在加强对落后地区财政金融等支持的同时,注重政策的整体性、连续性与可操作性,强化区域间的协调互利和一致行动,摒弃"父爱主义"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强化公共服务以使其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不同制度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破解"市场失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现代经济运行体制中,"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痼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中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最终提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组合方案。"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能够破解"市场失灵"的奥秘在于,一是强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三是强调要坚持"两点论"、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却使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虽然分税制改革增强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加了民生支出,使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财力不足、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职责;建立转移支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文章利用相对价格方差均值方法测度了全国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发现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在逐渐上升,但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并未呈同样上升趋势。地方竞争导致的地方保护和分割负面现象、要素市场流动管制行政色彩较重、基础设施缺乏互联互通、疫情冲击是造成我国现在市场分割的直接原因。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内涵。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市场提供统一的基础性制度供给,统筹好安全和发展、全国和地方、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单一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洪勇  许统生 《南方经济》2016,34(3):16-35
文章借鉴Gluschenko(2010)、Gluschenko和Karchevskaya(2010)的思想,首次采用基于需求—价格关系视角的方法对中国1992-2011年国内市场整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市场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对市场整合水平变化的贡献。结果显示,国内市场整合的发展在1992-2001年经历了较大波折,而在2002-2011年出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高;尽管各地区的市场整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不同地区市场整合的同步程度却较高,并且地区间的这种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市场整合水平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失业率、财政支出、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而降低,它与外贸依存度存在着倒U型关系。基于Yun(2004)的分解方法进行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市场整合水平提高的贡献最大,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加速国内市场整合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文章将全球价值链、国内区域间融合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作为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切入点。使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参与全球化分工以及国内区域流入型融合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明显溢出效应,且后向溢出更显著。东部参与全球化分工能够享受产业升级红利,中西部则更多通过国内流入型融合获得升级红利。且区域竞争优势与主导分工环节越契合越有益于产业升级。分行业看,高技术类型对于产业升级的拉动效应更显著。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的改善是参与全球分工以及国内区域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基于三个梯队产业带动系数的区域产业升级扶助路径,对四大板块协同三大支撑带的战略布局作出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出口增加值测算角度,对1995-2011年中国出口中的制造和服务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服务出口总值基本赶上甚至一度超越了制造出口总值,中国同样也是"服务大国",其中由制造业间接出口的服务含量超过了由服务业直接出口的服务含量;(2)中国服务出口的国内增值能力弱于制造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德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是中国出口价值的主要外部来源地,中国本土的制造和服务在全球化分工中需要实现自我提升;(3)中国产品在主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相比国际服务市场,中国产品在国际制造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文章的研究为制造和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刘婕  姚博 《南方经济》2021,40(7):16-33
基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文章通过采用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全面系统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所反映的双循环机制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工业品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影响更大,工业投入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突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营商环境较好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意味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形成以全国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提升出口附加值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经济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选取1978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从政府行为和市场化程度两个角度对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市场化程度与城乡经济和谐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财政收支效率、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而财政分权、对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则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从协调财政收支比例,扩大财政支农规模;改进财政分权体制,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国内市场化进程,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降低对外依存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途径来推进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