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是茶饮料的原产地之一,茶饮料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饮料。茶饮料可分为果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红茶、绿茶、花茶饮料等。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对茶饮料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家企业的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0.6%。  相似文献   

2.
一份茶饮料的国家标准有望在今年年底出台。饮料分析师称,饮料业巨头将从中获益。据悉,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一份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年底有望出台。  相似文献   

3.
刘腾  曾运红 《现代食品》2023,(10):195-197
本试验对山东棣县的某枣粉进行了感官分析和化学检测。感官分析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分析;化学检测根据国家标准方法分析红枣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总糖和无氮浸出物。采用钼蓝法测定了磷的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钙、镁、铜、锌、锰5种矿物质元素含量。综合感官分析结果和化学检测结果,确定被检枣粉为掺假枣粉。  相似文献   

4.
古争艳 《现代食品》2022,(22):30-32+36
粗脂肪含量是进口大豆重要的质量指标,可以鉴别其品质优劣,对价格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准确地检测粗脂肪含量深受大豆储存和加工企业的关注。本文对大豆粗脂肪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检测方法的优劣性、常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大豆粗脂肪含量相关的重要研究发现,探讨了实际工作中对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孙丛丛  李鹏  李玉平  张天博 《现代食品》2022,(6):170-173,186
本文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泛酸的测定》(GB 5009.210—2016)的第一法——微生物法和试剂盒法对5种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泛酸质控样品中的泛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28,精密度为1.16%~2.43%,试剂盒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43,精密度为1.14%~2.29%....  相似文献   

6.
利用研发的10通道多功能食品检测仪和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市场上购买的食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比较了多功能食品检测仪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的结果。结果显示,10通道食品多功能检测仪用于检测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将全自动蒸馏与甘油加热方式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配制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方法。研究蒸馏过程中的功率、加水量、吸收液的浓度、蒸馏时间、去除高沸点有机物的加热方式和温度对配制酒中氰化物测定的影响,并与国家标准方法 GB 5009.36—2016第一法进行比对,对百香果配制酒、鹿鞭酒、人参酒3种样品中的氰化物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全自动蒸馏-甘油浴法的回收率为82.4%~85.7%,标准偏差为2.6%~3.2%,国标方法回收率为70.9%~81.8%,标准偏差为10.8%~13.9%。与国家标准方法相比,该方法所使用的时间较短,步骤简单,结果测定准确可靠,可实现配制酒的高通量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23年庆阳市售甘草杏中的安赛蜜、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进行了验证。检测结果显示,2023年庆阳市售甘草杏中的安赛蜜、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  相似文献   

9.
凯氏定氮法测定粮食蛋白质含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凯氏定氮法测定粮食蛋白质含量的3个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蛋白质测定的消化、蒸馏、结果计算等主要操作步骤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蛋白质含量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及质量控制回收率测定提出了建议,对保证蛋白质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元元 《现代食品》2023,(14):170-172
本研究采用气象色谱法新国家标准,对高蛋白质食品中的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进行测定,分析蛋白质沉淀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沉淀剂对样品回收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该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好,操作简便,可有效检测出乳制品中甜蜜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许婧 《现代食品》2022,(4):70-73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技术在茶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茶叶突破了传统饮料的概念.茶叶生产从单纯的农副产品加工向现代化新型食品工业转变,其中茶叶深加工向保健食品方向发展成为茶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重点对茶叶保健食品的加工技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有效推动茶叶深加工,进而促进茶产业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问卷调查对福建省居民的茶叶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从消费需求、购买价格等几方面揭示福建省居民茶叶消费的特点,分析影响福建省居民茶叶消费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福建省居民消费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多选择在实体店购买1 000元/kg及以下品质优的"大众茶"。因此,在礼品茶消费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开发适合老百姓消费得起的优质且普遍要求简化包装的"大众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杨莹  王冠男  张勤 《现代食品》2020,(3):202-205
苦荞茶因其富含生物活性黄酮类有效成分而深受人们喜爱。不法商贩在劣质苦荞茶中非法添加色素冒充优质苦荞茶,使苦荞茶存在安全隐患。本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从市面上抽取的20批苦荞茶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仅有2批检出非法添加有柠檬黄;7批芦丁含量0.63~6.24g·kg-1(剩余13批未检出),18批中含有槲皮素含量1.09~17.05 g·kg-1(其余2批未检出),为食品监督部门评价苦荞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咖啡因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物碱,通过对茶树不同组织中咖啡因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为茶树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本文以昌宁大叶种茶树的不同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咖啡因在不同茶树组织中的含量.结果表明,嫩茎皮中咖啡因的含量最高,占鲜重百分比为0.41%;果皮和茶籽中也含有较为丰富的咖啡因,占鲜重百分比分别为0.15%和0.19%.  相似文献   

15.
陈文华 《中国农史》2006,25(4):3-11
本文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的茶具进行宏观的考察,认为茶具随着饮茶方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民间百姓与宫廷贵族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不同,人们在饮茶过程中的价值追求也不相同,因而在茶具文化上也呈现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下的福建茶叶企业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五大茶区187家茶叶企业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与地方特色茶业形成过程中相关企业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情况和参与意愿及相关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企业普遍肯定"地理标志"的市场意义,是其品牌化成长的主要推手;茶叶企业一旦确定使用"地理标志"商业标记,就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调其对本企业产品"正宗性"的暗示;但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运用,主要偏重于单纯性地消耗其历史文化声誉,忽略对其品牌价值的市场培育与维护;对于地理标志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工作,茶叶企业倾向性地支持由政府来主导与担当该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郑惠超 《现代食品》2020,3(5):83-86
本文以葛根、红茶为主要原料进行复合冻的研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分析了葛根淀粉、红茶、白砂糖和鱼胶粉对葛根红茶冻的颜色、组织形态、风味、口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100 mL纯水、1.5 g葛根淀粉、2.5 g红茶、4.5 g鱼胶粉、9 g白砂糖.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的葛根红茶冻呈咖啡色,质地均匀、口感顺滑、细腻.  相似文献   

18.
浙江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闫伟伟  徐秀英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6):511-515,520
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贸易竞争指数法、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并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从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2个层面对浙江茶叶与中国其他茶叶主产省份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是:浙江茶叶国内和国际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竞争力不稳定。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浙江省茶叶竞争力提升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茶叶质量竞争力;②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③打破品牌的地域限制,实施区域性名牌战略;④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入,降低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9.
建设茶文化资源库,有助于深入挖掘茶文化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且对茶膳系列菜品的开发有综合促进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茶文化资源库建设背景下茶膳系列菜品开发与研究的价值,通过多维度茶膳系列菜品开发,带动茶文化系列的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拓展,形成区域性发展特色,助推旅游业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20.
根据福建省安溪县656份的问卷调查数据,基于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人格特质对茶农的有机茶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农的经营特征与其所处的技术环境对有机茶技术采纳行为不存在显著直接效应,但都通过技术采纳态度对技术采纳的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其中有机茶技术采纳态度起完全中介作用;人格特质对有机茶技术采纳行为既存在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又通过有机茶技术采纳态度对技术采纳行为产生间接正向预测作用,并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起中介变量的作用。因此,运用人格测评工具来发挥技术采纳者的性格优势在技术采纳过程中的作用,释放有机茶技术的生态溢出效应,将为有机茶技术推广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