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修正了我国2000-2008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小学和初中的名义生均教育经费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收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小学与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但是随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空间聚集效应在不断减弱,同时我国城乡小学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并没有出现收敛或发散占据主导的局面,而我国城乡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主要以收敛为主。  相似文献   

2.
张金富 《特区经济》2012,(5):127-130
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并且较早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方法,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东部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情况,总结出四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祖辉 《浙江经济》2012,(24):26-27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对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阐述,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且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刻理解和贯彻十八大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精神,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意义十分重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思想,标志着我国城乡发展统筹方略取得了重要突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物质支撑和有效途径,是科学发展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城乡产业统筹"的概念、战略意义和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较新的角度,解析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更为有效的城乡协调化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何林 《改革与战略》2008,24(7):86-89
农村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变量。由于我国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非均衡、城乡公共卫生和健康资源非均衡、城乡社会保障非均衡、城乡文明发展非均衡、城乡基础设施非均衡以及城乡经济组织结构发展非均衡,导致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供给不足,需求疲软。因此,必须构建农村人力资本融投机制、需求机制、流动机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支持机制,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公平性、费用负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迫切需要整合.国外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各具优势和特点,虽然存在着需要改进和变革的地方,但对我国建设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扎实推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是拉动投资、促进消费,都需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但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有益经验及城乡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存在很多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要想实现城乡统筹健康发展,就必须逐渐解决这些难题。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城乡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一个明智之选。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固定资产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对1983—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实证结果显示,需要充分重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之间的有机联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可通过缩小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城乡联系理论的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城乡联系的相关理论 ,并重点评述了我国对城乡联系理论研究的不同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三种城乡联系模式。通过对国外城乡联系理论及我国对城乡联系理论的实践的回顾 ,本文认为要充分考虑城乡联系与生产力水平、城市化水平、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的关系 ,因地因时地制定城乡联系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我国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静 《魅力中国》2010,(32):106-106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特别是义务教育方面。所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综述总结了全国范围内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值得推广的模式。特别地.讨论了成都市现有的义务教育模式和重庆在统筹城乡的做法。希望对成都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产业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艳萍 《特区经济》2006,(9):285-286
当前我国城乡人力资本形成差异是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传统城乡分治的制度性因素主导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和人力资本市场化形成机制都极其不利,因此有必要从制度角度对其进行有效地遏止。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提到议事日程,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背景下产生的。文章主要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存在,城乡统筹将是一个长期的推动过程,为确保城乡统筹的有效推进,构建形成城乡统筹的有效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机制设计理论以及演化博弈论是城乡统筹机制形成的两条主要思路.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可以进一步给出我国城乡统筹机制形成中的六大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亟待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表明了我国实现城乡融合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结合我国实际不断推进城乡融合相关理论与政策创新,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了正确的道路选择。文章通过构建“要素—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多维指标,运用熵权法测度2012—2021年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发现黄河上中下游城乡融合发展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治理一体化、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对立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失,随着私有制和阶级最终消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城乡会逐渐走向融合。本文探讨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和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发展现状及原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指导意义。论证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规律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一体化趋势加快,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医疗状况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制度间的待遇相差大等,所以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就对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提出对策,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甘春华 《改革与战略》2010,26(3):159-163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乡劳动力市场由分割走向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仍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割。不同国家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模式不同,在一体化进程、方式、动力和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